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理论创新与文明复
兴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方法论的革新往往是推动社会进
步的关键力量。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
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内
在逻辑,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更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理论武器与实
践指南。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
斗历程;从现实意义来讲,它为解决当下复杂问题、构建新发展
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从未来展望出发,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使命。
一、“两个结合”方法论的理论内涵与历史演进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欧洲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其基
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
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
指南,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
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
件为转移。”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理
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包容理念;从“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到“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这些文化精
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构成了马克思
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性和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存在内在契合,
为“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可能。
(二)“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进行
了诸多实践,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
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进程。此后,“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不断涌现,持续推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同时,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
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
达到了新高度,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
供了重要方法论支撑。
二、“两个结合”方法论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两个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通
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获得
新的内容和形式。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如脱贫
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
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如精准扶贫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念等,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
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注入
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
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相互融通。例如,中华传统文化
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
论相契合,通过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
论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的创新发展。“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纵
深发展。
(二)实践意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在经济领域,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转型升级。中国立足自身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
况,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