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七一”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
104 年前,一群平均年龄 28 岁的青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
上,为苦难深重的中国锚定了光明的方向;104 年后的今天,我
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更需要从党的百
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从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刻实践中锤炼作风,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答好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初
心答卷”。
借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想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
学习教育,以优良作风护航基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结合镇
街工作实际,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
一、追根溯源:从“一张纸”到“一面旗”,中央八项规定
为何是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2012 年 12 月 4 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
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这短短 600 余字的“铁规”,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
13 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八项
规定不仅成为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的“先手棋”,更重塑了党群干
群关系的“新生态”。
第一,八项规定是“政治忠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
规矩、硬杠杠。”从“轻车简从”到“不安排迎送”,从“开短会、
讲短话”到“规范出访活动”,每一项要求都直指作风积弊,本
质上是对“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去年我镇开展“作风建设年”
活动时,有位老党员跟我说:“现在干部下村,不提前通知、不
摆桌子、不喝群众一杯茶,坐在田埂上聊家常,这才是共产党的
样子!”这朴素的话语,恰恰印证了八项规定最核心的要求——
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让“忠诚”二字从文件走向实
践。
第二,八项规定是“人民立场”的风向标。作风问题,核心
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八项规定开篇即强调“密切联系群
众”,正是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与“魂”。我们镇作为农业大
镇,去年全年收到群众诉求 1273 件,其中 85%是关于农田水
利、道路修缮、民生保障的具体问题。通过落实“领导干部下访
接访”制度,我们发现,90%以上的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过
去“浮在面上”的调研多、“坐在办公室”的批示多,真正沉下
去、盯到底的少。八项规定之所以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就在于
它从“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群众最反感的小事抓
起,让“群众的事比天大”从口号变成行动。
第三,八项规定是“自我革命”的宣言书。13 年来,中央
八项规定不是“稻草人”,而是“手术刀”。从整治“会所中的歪
风”到清理“违规发放津补贴”,从狠刹“公款送节礼”到严查
“吃拿卡要”,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76.1 万件,
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 109.7 万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党“得罪千
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决绝,是“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去年省委巡视组反馈我镇存在“文风会风不实”问题后,我们立
行立改,将 2024 年全镇会议数量压减 35%,文件简报减少
28%,把更多精力腾出来抓产业、惠民生。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二、反观自身:从“小切口”看“大问题”,我们的作风建
设还有哪些“短板”?
同志们,作风建设最怕“自我感觉良好”。虽然近年来我镇
通过开展“强基固本”“作风攻坚”等行动,干部队伍整体面貌
焕然一新,但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群众期待,仍有一些“隐
疾”“顽疾”值得警惕。
一是“表态多、落实少”的形式主义仍未根除。有的同志把
“坚决贯彻”挂在嘴边,却在具体工作中打折扣、搞变通。比如,
去年我们部署“人居环境整治”,个别村“口号喊得响、行动跟
不上”,检查前突击清理,检查后“反弹回潮”;有的干部习惯
“留痕不留心”,下村调研“拍照打卡”,问题台账“一填了之”,
群众反映“干部来得勤,问题解决得慢”。这些现象,本质上是
“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