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民政局长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民政局长在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 彻落实上级关于殡葬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分 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我县殡葬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下 面,我讲六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殡葬改革不是小 事,它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社会文明、关乎生态保护、关乎乡 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深刻认 识其重大意义,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 到实处。 (一)认清殡葬改革的民生属性 殡葬是每个人生命历程的最后环节,殡葬服务是基本公共服 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满足群众殡葬 服务基本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殡葬服务的需求日 益多样化、个性化,从简单的遗体处理到殡葬礼仪、骨灰安放 等,都需要我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让群众在人生最 后一程感受到温暖与尊严。减轻群众殡葬经济压力。长期以 来,一些地方存在的殡葬陋习和乱收费现象,让不少群众“死 不起”,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推进殡葬改革,规范殡葬服务 收费,推广节地生态安葬,能够有效降低群众殡葬支出,切实 减轻群众负担。保障群众殡葬选择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适合 自己殡葬方式的权利,殡葬改革不是搞“一刀切”,而是在尊 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为群众提供更多元、更环保、更文明的 殡葬选择,让群众真正成为殡葬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二)明确殡葬改革的社会价值 殡葬改革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民生工作,更对社会风气、社会 治理有着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文明进 步。殡葬习俗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破除封建迷信、厚葬薄 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能 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一些地方存在的违规土葬、豪华墓、活人墓等现象,不仅 浪费土地资源,还加剧了社会不公。通过殡葬改革,规范殡葬 行为,能够维护社会公平,让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升社 会治理水平。殡葬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部门、各 乡镇(街道)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能够 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把握殡葬改革的生态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生态环境保护形 势严峻。殡葬改革对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节约宝贵土地资源。传统土葬占用大量耕地和林 地,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推行火葬、 节地生态安葬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土地占用,为经济社会发 展预留更多空间。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传统土葬过程中,遗体 腐烂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祭奠活动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 行为也会污染空气。殡葬改革能够减少这些污染,保护生态环 境,推动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稳定。违规占用林地、耕地 进行土葬,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殡葬改 革,规范殡葬用地管理,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 (四)知晓殡葬改革的文化内涵 殡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改革不是否定传 统殡葬文化,而是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 涵。传承优秀殡葬文化。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蕴含着慎终追 远、孝老爱亲等优秀理念,我们要在改革过程中加以传承和弘 扬,让这些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摒弃落后殡葬习俗。一些 地方存在的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落后殡葬习俗,不仅加重了 群众负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我们要通过改革,摒弃这些落 后习俗,树立文明、节俭、环保的殡葬新风。培育现代殡葬文 化。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培育和弘扬现代殡葬文化,倡导简约 适度的殡葬礼仪、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文明健康的祭奠行 为,让殡葬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二、分析工作现状,准确把握殡葬改革的形势任务 当前,我县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 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客观分析现状,既要肯定成绩,增强信 心,又要正视问题,找准差距,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重 点。 (一)总结殡葬改革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部门、各乡 镇(街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 了阶段性成效。殡葬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一批殡仪馆、 公墓等殡葬服务设施,改善了殡葬服务条件,提高了服务能 力。同时,加强了对现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 转。殡葬改革政策有效落实。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殡葬改革 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政 策,为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群众观念逐渐转变。通过广 泛宣传和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火葬、节地生态安葬 等新的殡葬方式,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殡葬 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加强了对殡葬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了违 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了殡葬服务收费标准,维护了群众的合 法权益。 (二)剖析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殡葬改革 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传统丧葬 观念根深蒂固。受几千年传统习俗的影响,一些群众仍然存 在“重土葬、重厚葬”的观念,对火葬和节地生态安葬接受度 不高,给改革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殡葬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 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农村地 区殡葬服务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群众的殡葬需求。同 时,殡葬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违规殡 葬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存在违规土葬、乱建坟墓、豪华 墓、活人墓等现象,不仅违反了殡葬改革政策,还浪费了土地 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殡葬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 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殡葬管 理执法力量薄弱,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 (三)查找工作推进中的不足 从工作推进情况来看,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殡 葬改革工作的成效。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宣传方式单一,内容 不够丰富,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 心,导致部分群众对殡葬改革政策不了解、不支持。工作措施 不够有力。一些乡镇(街道)和部门对殡葬改革工作重视不 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措施不具体、不落实,存在敷衍了 事、应付差事的现象。协同配合不够紧密。殡葬改革涉及民 政、自然资源、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以及各乡 镇(街道),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乡镇(街道)之间 协同配合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督导考核不够严格。 对殡葬改革工作的督导检查不够经常,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 善,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问责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工 作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四)分析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我县殡葬改革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需要我们 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资金投入不足。殡葬服务 设施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但我县财政压力较大,资金投 入有限,制约了殡葬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提升。专业人才缺乏。 殡葬行业专业性强,需要一批懂业务、善管理、有爱心的专业 人才。但由于社会对殡葬行业存在偏见,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 人才,导致殡葬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阻力较大。殡葬 改革触及到一些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传统观念,难免会遇到一些 阻力和矛盾。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推 进,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殡葬改革是 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但目前我县在殡葬管 理、服务、监督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了改革 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完善殡葬服务体系,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 殡葬服务体系是殡葬改革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完善殡葬服 务体系,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殡葬服 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殡葬服务需求。 (一)健全殡葬服务网络 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殡葬服务网络,是提 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的基础。加强城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按 照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设施,提 升城市殡葬服务的承载能力。同时,加强对现有城市殡葬服务 设施的升级改造,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村殡 葬服务设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建 设,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处公益性公墓,每个行政村有1处公 益性骨灰堂或公墓。加强农村殡葬服务点建设,为农村群众提 供便捷的殡葬服务。优化殡葬服务设施布局。根据人口分布、 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殡葬服务设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和资源浪费。加强城乡殡葬服务设施的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二)提升殡葬服务质量 质量是殡葬服务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才 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加强殡葬服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 殡葬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 和服务水平。鼓励殡葬服务人员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创 新服务方式和方法。规范殡葬服务行为。制定殡葬服务标准和 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等要求,确保殡葬 服务行为规范有序。加强对殡葬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违规 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服务 窗口”“优质服务标兵”等创建活动,激励殡葬服务人员提高 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服务评价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 议,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三)优化殡葬服务流程 简化殡葬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是方便群众办事、提升 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举措。推行一站式服务。在殡仪馆、公墓等 殡葬服务场所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遗体接运、火 化、骨灰安放等全程代办服务,减少群众办事环节和时间。优 化服务环节。对殡葬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和优化,取消不 必要的审批和手续,简化办事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和业务协同,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