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讲赛总结会上的讲话:锐
意改革破浪行 凝心聚力谱新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
教育之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课改之路,恰似攀山越岭,唯有勇者方
能登顶。回顾我校连续十二年的课赛历程,可谓筚路蓝缕,各位老师在这条教改实
践之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收获颇丰。特别是近几年,绝大多数老师在思想认
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能力水平上都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我们学校的老师特别忙碌,但工作中总是展现着高度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以
及干事创业的蓬勃朝气。这些我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二中的教学成绩,正是
每一位老师辛勤付出的结晶;二中今日的社会声誉,源于每一位老师多年如一日的
执着积淀。尽管我们已取得诸多成绩,但作为教师,最忌讳的是故步自封、不思进
取。因此,持续开展课堂教学讲赛无疑是一个同台竞技、相互学习、躬身实践、互
助协作、全面提升的理想平台。
“减负提质”是我校第十二届课赛的的核心初衷。为了让本次课赛真正成为一次
深度交流、学习提升的活动,学校对本次课赛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授课内容不再
拘泥于进度,而是由授课者本人精心准备一节最能代表个人备课水平、展现教学能
力、彰显教学风采、实现高效课堂的精品课程;授课时间同样由老师在一定时段内
自主确定。这一举措的本质正是“减负提质”,旨在减轻教师负担、启发同行教学、提
升课赛质量,最终实现师生共赢。
尽管我们已进行诸多探索,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仍有待商榷。因此,总结课
赛不仅是审视当下教学的得失、沉淀经验,更是共绘未来改革蓝图、擘画新程。接
下来,我将以“直面问题不回避、锚定方向谋突破、砥砺奋进启新程”为纲,谈一谈我
对本届课赛及我们常规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悟及思索。
一、正视积弊: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揭摆问题
课赛十二载,虽硕果累累,但从常规教学现状来看沉疴犹在。若讳疾忌医,必
将贻误学校发展、错失我们能力提升的良机。纵观我参与咱们二中三届课赛的经
历,一些问题特别突出,将其凝练为“六重六轻”:
1.重形式轻实效,课堂改革“浮于表面”。部分教师教案如“移花接木”,课件
似“邯郸学步”,导学案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课堂看似热闹纷呈,实则学生“雾里看
花”,核心素养培养沦为纸上谈兵。更有甚者,以多媒体炫技掩盖内容空虚,技术应
用“金玉其外”,教学效果“败絮其中”。
2.重传统轻创新,教学理念“固步自封”。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改已实施二十多年,但从课
赛来看,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小组讨
论流于形式,学生思维“囿于樊笼”;板书杂乱无章,示范性如“无的之矢”。新课标要
求“以生为本”,但大多课堂却未能深入培育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现象均反映出部分
教师的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3.重个体轻协作,教研活动“形同虚设”。备课组“各自为政”,有的教师仅简单
拼凑教案,缺乏深入研讨;教研会“人浮于事”,缺乏主题引领,往往变成工作安排的
会议或聊天场;评课环节“隔靴搔痒”,碍于情面,只谈优点不谈缺点,失去了教研的
真正意义。如此“孤军奋战”,不仅浪费资源,更阻碍教师专业成长。
4.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体系“失之偏颇”。课堂评价或“一锤定音”,或“蜻蜓点
水”;学困生被“束之高阁”,分层教学沦为“一纸空谈”。有的教师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
表现,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育公平,首先是所有学生能平等拥有课堂
上被发现、被重视的权利。
5.重技术轻融合,信息化教学“买椟还珠”。在本次课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希沃白板、无线传屏、AI辅助等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课堂样态。然而也出现了一些
值得反思的现象:部分教师将技术应用简单等同于课件美化,过度追求视觉冲击而
堆砌无关动画;有的则机械套用互动功能,使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这种“重技术轻
融合”的做法,未能真正把握信息化教学的精髓。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本身不是目
的,而是服务教学的手段。我们鼓励全体教师继续保持探索新技术的热情,同时更
要深入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为教学赋能。建议从“三个转变”入手:从关注技术形式转
向注重教学实效,从简单套用转向创新融合,从个体尝试转向团队共创,使课堂既
保持技术的新颖性,更彰显教育的本质价值。
6.重赛时轻平时,专业成长“昙花一现”。赛课期间“殚精竭虑”,日常教学“故态
复萌”。若仅将课赛视作“一时之役”,而非“终身之业”,则教师成长必如“无源之水”。
这种现象尤为令人担忧:有的教师在赛课前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但比赛结束后又
回归老路;有的教师把赛课当作一项任务完成,缺乏持续改进动力;还有的教师未
将赛课经验教训应用于日常教学。这种“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
提升进步。
二、破局之道:以革故鼎新的锐气谋划未来
问题如磐,破局需雷霆之力;改革似刃,出鞘必锋芒毕露。针对上述积弊,学
校与全体科任老师当全力携手,共筑高效课堂:
(一)学校层面,擘画蓝图,强化保障
1.制度为纲,督导为刃。依托年轻教师成长计划、“青蓝工程”,由校长亲自
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教研组共同参与,深入课堂,通过随堂听课、
教案检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