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抢抓低空经济新赛
道,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在空域
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发展低空经济的背景下,各地区应立足本地
实际,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布局这一新兴赛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
能。区域发展低空经济,普遍具备工业基础扎实、产业园区承载力强、可用空域资
源相对丰富、潜在应用场景多元等优势。建议从以下路径着力打造区域低空经济产
业高地:
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着力完善政策体系。要加快构建覆盖
低空经济发展全链条的政策支撑框架,系统性地在空域规划使用、基础设施布局、
产业培育壮大、安全监管强化等方面提供明确指引和有力保障。应深入研究借鉴先
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实施细则。政策设计需
充分考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确保精准发力、有效
引导。二是深化空域管理协同创新。要主动加强与国家及区域性军民航空管理机构
的常态化沟通协作。需共同研究推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改革方
案,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低空使用管理模式。应前瞻性地开展本地低空空域资源评
估与精细规划研究,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争取多样化的空域使用权
限,为产业发展拓展关键空间资源。三是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手段。要出台力度大、
针对性强的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探索运用“以投代补”、贷款贴息、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应用示范奖励等多种激励工具,降低企业创新和运营成本。应鼓励设立政府引
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聚焦低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
产化装备规模化生产以及标杆性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未
来。四是建立高效协同推进机制。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的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协调平台。需强力整合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
科学技术、应急管理、公安等各方资源与力量,破除部门壁垒。应建立健全跨部门
协同推进的议事规则和闭环管理流程,大力简化优化涉及低空项目的审批备案环
节,真正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五是加快构
建标准规范体系。要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层面的低空经济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及时
研究制定符合本地管理要求的配套运行规则与安全技术标准。需着重规范各类低空
飞行器及其运营主体的行为准则,严格保障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应科学谋划发展路
径,在稳固载货运输应用的基础上,审慎探索并适时拓展载人应用场景,在实践中
不断总结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二、聚焦产业强链,培育完善生态。一是精准发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要深
入梳理本地产业链条,依托本地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的固
有优势。需精准识别低空制造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如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电
机、芯片、传感器)、专用轻量化材料、高可靠性飞行控制系统、智能数据平台及
应用服务等,实施针对性扶持培育。应鼓励本地优势企业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拓
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体系安全性。二是搭建高水平开放协同平台。要充分发挥
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组织在连接产学研用各方中的枢纽作用。需着力构建常
态化的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共享、项目精准对接的高效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
动与高效聚合。应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共性技
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聚力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自我循环、绿色可持续的低
空经济产业新生态。
三、推动场景落地,深化示范应用。一是系统性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库。要紧密
结合本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进程。需深入挖掘区域特色需
求与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和积极推动在物流配送、文旅融合、应急救援响应、精准
农林植保、电力线路巡检、重要基础设施(如油气管线、大型桥梁)巡查、海岸线
监护、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低空创新应用。应注重场景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规模效
应,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二是在低空物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要积极融入区域性
的低空物流网络整体规划布局。需合理规划和加快建设覆盖物流枢纽园区、大型仓
储中心、快递分拨节点、城市核心商业区等关键区域的无人机起降场坪、智能货柜
和中转分拨中心。应重点支持开通运营具有标志性和经济价值的城际间、城乡间以
及特定大型工业区(如化工园区、港口物流区)内的无人机物流示范航线,探索开
展高附加值商品、急需医疗物资、特殊作业物品等高时效、高可靠性运输服务。三
是大力激活低空文旅消费潜力。要鼓励并支持拥有资质的低空运营企业,充分依托
本地独特的山地风光、森林生态、滨水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资源。需因地制
宜地开发观光体验飞行、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专业航拍服务、低空体育赛事等融
合性强、体验感佳的新型文旅产品与服务。应注重安全与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