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镇“兴村强基”双导师帮带制度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镇村振兴、加强基层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省委、市委及穆
棱市委关于建强农村基层骨干队伍的系列要求,切实破解 XX 镇
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动能
不足等现实挑战,特制定本《XX 镇“兴村强基”双导师帮带制
度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
刻领悟党的 XX 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特别是关于“三
农”工作、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穆棱
市发展定位与 XX 镇“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治理兴镇”的实践
路径,将导师帮带作为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核心战斗力的关键抓手,
着力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扎实,能够扎根共和、
服务共和、振兴共和的基层骨干。
(二)基本原则
一是精准滴灌,因材施教。摒弃“大水漫灌”,建立“一人
一档”,深度剖析三类后备力量(人选、选调生、大学生)的个
人特质、知识短板、能力缺口、发展意愿及所在村情(如主导产
业类型、治理难点痛点),精准匹配“双导师”,确保导师专长
(如老支书的治理经验、企业家的市场嗅觉、技术专家的实操技
能)与学员需求高度契合。
二是双向互选,责任共担。建立导师库与学员库信息透明机
制。组织意向对接会,充分尊重导师意愿(带徒方向、精力投入)
与学员选择(心仪导师、成长诉求),在组织引导下达成最优“师
徒组合”。签订《帮带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预期目标、
考核标准,激发内生动力。
三是动态优化,务求实效。建立季度评估反馈机制。领导小
组办公室定期(每季度)通过导师述职、学员汇报、实地走访、
群众评议等方式,评估帮带进展、匹配度及实际效果。对成效不
彰、状态不佳、需求变化的师徒组合,经领导小组研判后,及时
进行优化调整或补充强化,确保帮带资源高效利用、活力持续。
四是实战为本,学用相长。坚持“岗位就是课堂,实践就是
教材”。将帮带场景主要设置在田间地头、项目现场、调解现场、
村民家中,通过导师示范、学员跟学、独立实操、复盘总结的闭
环,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避免纸上谈兵,突出解决 XX
镇面临的实际问题(如特色农产品销售、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网
格化治理效能提升等)。
(三)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
织委员、相关副镇长、涉农涉企部门负责人、重点村党组织书记
代表、本土优秀企业家代表为成员的“XX 镇‘兴村强基’双导
师帮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党建办,负责
日常协调、制度运行、档案管理、考核评估、宣传总结。
二、核心举措
(一)打造“双轨融合”导师帮带体系
1.导师遴选:重点从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含离
任)、包村领导、镇综治、司法、民政等部门业务骨干、老党员、
镇贤中遴选治理导师,侧重传授党建实务、政策落地、矛盾调解、
群众动员、应急处突、村务规范运行等治理智慧。重点从本地涉
农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电商运营能手、农业技
术专家(含“土专家”)、返镇创业成功人士、市涉农部门技术骨
干中遴选产业导师。侧重传授市场分析、项目谋划、品牌打造、
经营管理、技术应用、风险防控、联农带农等产业本领。
2.配对模式: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选实行“1+1+X”
模式。1 名治理导师(必选:包村领导或优秀村支书)+1 名产
业导师(必选:与所在村主导产业相关的企业家/专家)+〔可
选〕1 名专项导师(如根据其短板或村重点项目需求匹配)。到
村任职选调生实行“1+1”模式。1 名治理导师(必选:党委书
记或镇长,侧重宏观引领与政治能力)+1 名产业导师(根据全
镇重点产业布局或学员兴趣方向匹配)。到村任职大学生实行“1
+1”模式。1 名治理导师(必选:包村领导,侧重实务操作与
融入基层)+1 名产业导师(根据其专业背景及所在村产业特点
匹配)。
3.建立“成长护照”档案:为每位学员建立电子+纸质“成
长护照”,详细记录。
(二)实施“靶向滴灌”定制培养计划
1.“一人一策”精准画像与规划:在双向互选后,由双导师
共同主导,结合学员档案、所在村情、镇发展规划,与学员深入
沟通,制定为期 1-2 年的《个性化培养计划书》。计划书需明确:
短板补齐目标(如:政策理解力、公文写作、财务知识、特定种
养技术)。能力提升目标(如:独立主持村民议事会、成功调解
复杂纠纷、牵头一个小型产业项目)。实践历练任务(具体到项
目、活动、岗位)。理论学习清单(推荐书目、政策文件、线上
课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