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在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
化规范行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本次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规范行动动员部署会
议,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入决定
性阶段、新一轮国家考核评估临近的关键时点召开的一次重要
会议。通过实地观摩*村“三资”盘活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
践,我们既切身感受到精准施策的强大动能,亦需清醒直面当
前管理短板对发展根基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济”。这为我们厘清家底、管好用好农村集体“三资”指明了
根本方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于强村富民,关键在于
激活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本次会议旨在以前沿理念引领、以
问题倒逼改革、以制度重塑生态,凝聚全县共识,强化使命担
当,全面打响“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攻坚战、持久战,为
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物质根基与治理基石。下面,围绕深化规
范、提质增效,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意见。
一、站位全局,锚定方位,深刻把握“三资”清源固本的战
略意义与攻坚指向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集体“三
资”作为支撑乡村发展最基础的要素禀赋,其管理效能直接关
乎党执政根基的稳固、乡村治理的成败与农民福祉的厚薄。党
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协同攻坚,“三资”管理在制度框架
构建、产权关系明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为高质量发展打
下一定基础。然而,我们更需高度警醒,对标总书记“健全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总要求,审视“三
农”发展新形势与新挑战,我县“三资”领域沉疴积弊依旧凸
显,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纵深推进的显性障碍。其深层矛盾集
中表现为权责失据、程序失范、监管失灵三大关键瓶颈,亟需
从政治高度与全局维度彻底纠偏。
(一)权责明晰:筑牢产权基石,厘清治理边。权属界定不
清、主体责任模糊是“三资”乱象频发的总根源。其危害在于
侵蚀集体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础,动摇村民自治运转的秩序,必
须作为治本之策优先破解。一要彻底清查确权。运用现代测
绘、信息手段,对集体各类资源性资产(土地、林地、水域
等)、经营性资产(厂房设备等)、非经营性资产及资金债务
实施全域核查、精准测绘、逐项登记,建立统一、权威、动态
更新的“三资”底数数据库与空间矢量图,确保资产类别清
晰、数量精确、空间定位无死角,为权属界定提供不可辩驳的
物证基础与数据支撑。二要精细权属界定。严格遵循法规与集
体决议,历史遗留问题尊重事实与村民公意,无争议资产加速
颁发统一权证,争议资产依法依规妥善化解权属争端,确保资
源资产在法律层面与村民认知层面实现“户有所属、权有其
主”的清晰归属格局,为后续盘活运营奠定无争议的法治基
石。三要压实主体权责。全面梳理村级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
及乡镇经管部门在“三资”管理全链条中的法定权责清单与履
职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内部管理职责与乡镇政府监管
职责的刚性约束机制,严禁职能错位、责任悬空,确保每一项
资产、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管理主体与责任主体,实现管理
责任刚性落地无死角。
(二)流程再造:规范决策运行,压缩寻租空间。程序规则
缺失、监督制衡虚设是滋生权力滥用与管理失控的直接土壤。
必须通过再造严谨、透明、刚性的决策执行流程,堵住“微腐
败”的制度漏洞。一要严密议事规程。硬性落实“四议两公
开”制度在集体资产处置、资源发包、工程发包、大额支出等
重大事项中的全程适用,严格界定提议主体、议事范围、表决
程序及公开时效,用流程化、模板化的机制设计确保群众知情
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在重大事项处置中得到实质性体
现和不可剥夺的保障,彻底摒弃“一言堂”。二要统一交易规
制。依托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或乡镇分中心,将集体资源发
包、资产租赁、工程采购等全部纳入平台实施标准化、电子
化、阳光化交易流转,强制推行公开竞价或竞争性招标规
则,统一合同要素与示范文本,实施县乡两级联审备案与电子
档案留痕追溯,从机制源头消除暗箱操作空间,确保集体利益
最大化原则落实于每一次交易。三要刚性财务管理。全面推
行“村财乡管+在线支付”模式,村级账户及印鉴由乡镇“三
资”中心集中管控,所有收支全程在线留痕、非现金结算,建
立支出额度分级审批、大额支出联合审签、原始凭证电子化归
集等全链条内控机制,同步强化村内民主理财小组日常审查职
责,实现财务行为处处留痕、笔笔可溯、环环受控,将“钱袋
子”锁进制度的保险箱。
(三)穿透监管:织密监督网络,构建长效机制。监督虚
化、问责无力是问题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必须构建多层次、
跨层级、穿透式的立体监督问责体系,形成强大震慑效能。一
要激活近距监督。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法定权限与履职保
障,赋予其对重大决策事前介入、合同谈判现场列席、项目过
程跟踪查验、财务账目定期复核的“嵌入式”全程监督权,建
立监委会成员定期述职评议及履职考核直通乡镇纪委的垂直管
理机制,确保监督者敢于碰硬、能真监督,扎紧第一道监督篱
笆。二要嵌入智能监督。建设集成全县“三资”数据、交易过
程、财务流转的“穿透式”智慧监管平台,设置产权异动、超
限合同、异常支付、违规操作等自动化预警阈值,链接纪检监
察、审计、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监管端口,实现风险实时捕
捉、问题自动锁定、线索及时推送,为精准监督提供“数据雷
达”。三要硬化纪法惩戒。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建立“三资”领
域问题线索直查快办、专项巡察与联审联办机制,聚焦侵吞挪
用、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严肃查办,既要追究
行为人直接责任,也要倒查乡镇监管失责及职能部门督导缺位
责任,典型案件定期点名通报,推动执纪问责从“宽松
软”向“严紧硬”彻底转变,以铁规铁纪守住集体资产安全红
线。
二、立柱架梁,系统重塑,全力构建“三资”管理提质增效
的长效制度体系
规范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制度设计的底层逻辑出
发,围绕闭环管控、交易增效、智慧监管、文化治理四大核心
维度,构建治根本、管长远的新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推进改革发展,重在制度体系建设,要在制度执行
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堵住制度漏
洞,更要以改革创新的锐气激发制度活力,从源头预防“老问
题”复发、新风险滋生。
(一)闭环管控机制:织密防险增收双网络。实现“三
资”管理安全高效目标,必须建立全流程、可量化、能约束的
闭环管理机制。一是资产营运增值机制精细化。研究制定集体
资产分类分级评估准则与运营效益底线约束标准,明确不同类
别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区间;建立闲置资源资产动态盘活清单制
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性遴选专业运营机构(含合作经济组
织),探索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租赁开发等多途径市场化运
营规则,建立运营目标承诺、过程监控与效益分成刚性挂钩的
激励约束制度,通过利益捆绑驱动经营主体降本增效。二是债
务风险熔断机制制度化。严格执行村级新增债务核准备案及总
量上限控制(参照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设定合理比例红
线),设定公益性与非公益性债务差异化核销程序及筹资偿债
路径,制定非生产性债务“零容忍”禁止清单与违规责任人全
额追缴机制,建立债务风险评级预警系统与应急处置规程,严
守不因债务问题引发村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收益分配透
明机制刚性化。制定《村集体收益分配指导规范》,强制规定
收益提取比例(发展基金、公益金、福利金)、分配原则(普
惠与重点帮扶结合)、差异化评议流程(村小组会议评议、公
示、乡镇备案)及全程公示追溯要求,探索“惠农一卡通”直
付保障;严格收益分配“三堂会审”(村两委、监委会、村民
代表联席审核),压实乡镇监督备案责任,确保每一分集体红
利都阳光分配、精准滴灌于民,凝聚集体认同感。
(二)产权交易体系:打造市场驱动强引擎。构建要素自由
流动、价格市场决定、配置公平高效的交易平台,是盘活“沉
睡”资产的核心抓手。一是平台架构智能化升级。依托省级农
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规范,全面整合县乡交易节点,实现资源
发布、竞投报名、在线竞价、电子合同签署、价款结算、风险
提醒等全链条“一网通办”;嵌入集体资产合规性智能审查模
块(合同期限、价格比对、决策程序),超标项目自动拦
截,历史数据形成资产价格指数参考,用技术规则压缩人为干
预空间,构建交易流程的数字安全屏障。二是交易品类标准化
拓展。在土地、林权、房屋设备等传统品类基础上,加快制定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小型水利设施经
营、集体股权交易等新兴领域的县级交易规则、流程模板与监
管细则;推动跨村域资源要素打包整合、组合上市,解决零散
资产流转难、估值低痛点,最大化释放资产聚合价值。三是监
管协同机制穿透化。明确县农业农村局对交易规则制定与行为
监管的主责,赋权乡镇对属地交易的合规性初审及档案归集职
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