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乡镇党委书记在全县生态 环保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我是*镇党委*。很荣幸能在全县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今天站在这 里,我想起上周三清晨沿着*河巡查时的场景——晨雾未散,河水清可见底,岸边几 位老人在凉亭里拉家常:“现在这水啊,比我们小时候洗菜淘米的水还干净!”那一 刻,我深切感受到,生态环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群众心坎里的幸福。 近年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 担当,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被动治”向“主动管”转变、从“单一抓”向“系统治”升级、 从“政府干”向“大家治”深化。今年上半年,我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78天,地表水断 面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8.2%,群众生态满意度测评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 县第一。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从四个方面汇报体会。 一、以“责任如山”的担当,织密生态保护“责任网”,让“关键少数”成为“主攻 手” 生态环保是系统工程,必须拧紧责任链条。我们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生态 环保纳入镇党委“一号工程”,建立“1+3+N”责任体系:“1”是成立由我任组长的生态环 保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部署;“3”是划分3大生态功能区(沿河生态 带、丘陵林果区、农田保护区),实行“片长+驻点干部+村支书”包保责任制;“N”是将 任务细化为21项具体指标,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一票否优”事项。 记得今年3月,县督查组反馈我镇*村养殖场粪污处理不规范问题后,我第一时 间带领分管副镇长、环保办主任赶到现场。当时,养殖户老周蹲在饲料堆旁直叹 气:“改造设备要花8万多,我这小本生意哪扛得住?”我们没有简单下达整改通 知,而是连夜召开“院坝会”,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算“生态账”“经济账”:粪污处理 后能生产有机肥,按市场价每吨能卖800元,一年下来能增收4万多;如果被处 罚,光罚款就抵得上半年利润。同时,镇里协调农信社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联系环 保公司免费安装小型处理设备。老周最终被打动,不仅按时完成整改,还成了村里 的“环保宣传员”,经常劝其他养殖户:“别为省小钱,砸了子孙饭碗!” 这件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抓生态环保,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把责任扛在肩 上、落在实处;更不能“一刀切”,要带着感情、放下架子,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说 清、把实惠送到群众心坎里。目前,全镇37名镇干部、216名村干部全部签订《生态 环保承诺书》,设立“生态环保红黑榜”,每月公示进度,倒逼责任落实。 二、以“绣花功夫”的细致,绘就绿色转型“工笔画”,让“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 单” 生态环保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最强 烈的“痛点”“堵点”,下足“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 一是治“水”更护“源”。*河是贯穿我镇的母亲河,但过去沿岸分布着12家小作 坊,污水直排导致河水发臭。去年以来,我们开展“清河行动”,一方面“关停取 缔”:联合环保、水利等部门,对无证经营、污染严重的3家作坊依法拆除;另一方 面“规范提升”:对剩余9家作坊,由镇里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引入第 三方运营公司管理,企业按用水量缴纳处理费,成本比自行处理降低40%。现 在,*河两岸成了村民散步的“网红打卡点”,上周末还有摄影爱好者来拍“河畔晚 霞”,说要参加县里的“生态之美”摄影展。 二是治“土”更兴“业”。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们打破“就环保抓环保”的思 维,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比如,在*村试点“稻渔共生”模式:将传统稻 田改造成“水稻+小龙虾”共生池,小龙虾吃掉害虫、松土施肥,水稻吸收小龙虾排泄 物,实现“一田双收”。村支书老吴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产小龙虾200斤,按市场 价30元/斤,能卖6000元;水稻因品质提升,收购价每斤多0.2元,亩均增 收400元,总收益比单纯种水稻翻了3倍。目前,这种模式已推广到8个村,带 动320户农户增收,还注册了“*清水米”“稻香虾”两个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