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文化的独特功能与时代价值
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传统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
家文化的思想意蕴,把握传统家文化在伦理道德教化、社会秩序
维系、民族精神赓续、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时代价
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意义重大。
厚植伦理道德根基
传统家文化以血缘亲情为纽带,通过家训、家礼、家德、家
风、家乘(族谱)、家法、家史等丰富载体,深刻塑造了家庭成
员间的身份认同与行为规范,构建起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天下
的伦理秩序。
传统家文化重视个人的德性修养。《孔氏祖训箴规》倡导“崇
儒重道,好礼尚德”,《诫子书》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宽厚忍让、与人为善等处世原则和道德要
求,通过长辈躬身示范、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以及家风家训的世
代传承,内化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
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的家庭伦理,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
起点,并生发出立德修身、报国恤民、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社
会公德。
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天下担当。中国先贤主张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将孝亲之心升华为忠诚报国
的责任;强调“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将治家之能拓展为经
世济民的抱负。传统家文化引导个体形成以身报国、建功立业的
志向,以及兼济天下、天下一家的博大胸襟,并将这种融于血脉
的文化基因植入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净化社会的风气,成
为我们今天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由此可见,从人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传统家文化
构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伦理秩序、道德体系和责任链
条。在重视人丁兴旺、家族绵延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成员自觉承
担起对家族延续的责任;在家国一体的文化意识驱动下,“苟利
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担当,成为每个共同体成
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家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个体社会关
系的起点,通过“拟制血亲化”的伦理外推机制,家庭伦理得以
超越血缘边界,扩展至社会和国家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间
的情感联结与交往方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认
同。
筑牢社会稳定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以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深刻揭
示了家庭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其独特
的伦理规范和共同体意识,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社会以“礼治”为核心特征,而“家礼”则是社会
规范体系的基础。家礼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礼仪,以礼义、礼仪、
礼制、礼俗等调整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维持孝老敬长、敦亲睦
族的家庭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浓郁真挚的家国情怀和慎终
追远的感恩意识,并通过宗族、乡里等社会网络向外延伸,构成
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
网络,即揭示了以家庭为中心向外扩展而形成的由内而外、由家
及国的秩序建构模式,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规范具有内生性和
认同感,而非一味依赖外部强制。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发
生变化,但家文化仍通过家风、家训等形式延续其秩序规范功能。
在传统意义上,家是社会伦理的载体,是国家仁政的依托;
在现代意义上,家是社会情感的寄托,是人本政治的依据。家国
同构的文化意识,有效避免了西方契约型结构模式带来的政治无
根性和不稳定性,增进了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当前,社
会流动性增强、复杂性提高,并且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加剧
了个体面临的社会风险。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个体社
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初始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