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文化土壤
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
然要求,是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
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
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进一步推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
重要意义。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自古
人文炳蔚、民风淳朴,齐鲁文化中蕴含的敬业互助、勤勉奉公、
讲信修睦、革故鼎新、清正廉洁等传统美德,为职业道德建设提
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
《纲要》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
化“两创”,切实做好教育引导、文化浸润、实践养成三篇文章,
厚植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的文化土壤,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篇章注入更强大道德力量。
文化铸魂 塑造职业道德内在认同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加强道德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两个
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沂蒙精神内涵,结合
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创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符合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体现新时代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
求。要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融入”工程,构建中华
传统美德传承实践体系,分行业分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强省建设、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建设、
融入机关建设。要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
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内容,加强各类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创新
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医药文化、体育文化等新时代行业文
化,拓宽职业道德建设维度。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职业道德底蕴。充分挖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化研究阐释和传播普及,以其蕴含的哲
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滋养职业道德建设。
大力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建设城乡文化社区(村居)、
文化书院,推出更多反映讴歌劳动、讴歌奉献、讴歌创造的精品
力作,推出《学点国学》《见识齐鲁》等普及读物,融入经典诵
读、全民阅读活动,用优秀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践行职业道德。要
依托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实施“创意好市场好”项目带动,
积极打造沉浸式职业体验场景,传承传统工匠职业精神。
以沂蒙精神代代传承淬炼职业道德品格。沂蒙精神是党和国
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精神特质与职业道德建设要求高度
契合。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颁布实施《山东省传承弘
扬沂蒙精神条例》,组织“沂蒙精神代代传”主题文学艺术创作
传播系列活动,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作用。要用好沂蒙党
性教育基地、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北海银行、
山东小三线建设等红色故事,培育和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
明的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和体验项目,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勤勉
敬业、担当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增光添彩。
教育强基 推动职业道德融入日常
道德建设,以育为本。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样要把教育摆
在突出位置,从小处着手、从长远抓起,贯穿全生命周期,形成
常态化机制。对山东来讲,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抓住重点人
群、重点场域、重点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引导人们
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涵养品行修为,增强精神力量,推动职业
道德建设在齐鲁大地不断走深走实。
抓实学校教育这个基础。学校是培养职业道德的摇篮。山东
有各级各类学校 3.6 万所、在校学生 2200 余万人,每年有 80 余
万名毕业生走向社会。要以高质量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
人实验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把职业道德教
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校园文化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过程,通
过课程设置、职业体验、专业培训、实践研学等,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就业观。
抓牢职业培训这个关键。培训既是提升技能的需要,也是涵
养职业道德的管用途径。济南二机床集团开展“工匠精神+儒家
文化”特色培训,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 20 余名。山东省港口集
团打造“连钢创新工作室”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