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党校学习培训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根据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至 8 月 5
日参加了县委党校第 32 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习。作为一名长期
在乡镇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的基层干部,此次培训既是一次系统
的理论“充电”,更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淬炼”。二十一天里,我
跟着授课老师原原本本学原著、逐字逐句悟原理,在小组研讨中
与来自各乡镇的同行碰撞思想,在红色教育基地现场触摸初心,
在基层调研中感受发展脉搏。特别是通过“理论教育+党性锻炼+
能力提升”的立体式教学,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文秘工作虽
不直接面对群众,但每一份材料都关乎政策落地,每一次协调都
连着民生冷暖,每一份保密都系着工作底线——文秘岗位是乡镇
党委政府的“神经中枢”,更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现结合学
习思考与工作实际,从“学思践悟中的认知跃升”“对标党章后
的差距检视”“反躬自省后的整改方向”三个方面作党性分析如
下:
一、理论学习中的“三个转变”:从“补课充电”到“铸魂
强基”的思想觉醒
此次党校课程设置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主线,既有《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系统解读,也有“千万工
程”“共同富裕”等实践案例的深度剖析;既有“总体国家安全
观”的专题辅导,也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情景模拟。我坚持
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预习,课后整理 2000 字以上的学习笔记,
重点标注与文秘工作相关的论述——比如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
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让我想起去年起草《全镇特色产业
发展规划》时,仅靠查阅报表和电话调研就仓促成文的教训;讲
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让我反思今年初拟写的《防
汛工作汇报》中,因担心“数据不好看”而刻意淡化某村堤坝隐
患的问题。
第一个转变,是对“文秘工作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过去
总觉得“文秘就是写材料的”,但党校课堂上,老师用“一份文
件可能影响一方发展,一篇讲话可能关系群众福祉”的案例点醒
了我。记得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专题课上,授课老师展示了
一份某乡镇因政策表述不准确导致群众误解的通报,其中提到的
“耕地流转补贴标准”模糊问题,竟与我去年参与起草的《土地
流转奖补办法》中的表述高度相似。这让我后背发凉——原来,
文秘岗位的政治责任就藏在每一个术语的精准度里、每一处数据
的严谨性中、每一项政策的可操作性间。现在再看办公室的文件
拟办单,我会不自觉地多问三句话:“是否符合上级最新精神?”
“是否兼顾基层实际操作?”“是否经得起群众监督检验?”
第二个转变,是对“调查研究方法论”的再深化。 党校安
排的“蹲点调研”实践课,让我真正体会到“坐在办公室都是问
题,走进田间地头全是办法”。我们小组到邻镇的省级贫困村蹲
点 5 天,白天跟着村支书走家串户,晚上在村部会议室整理访谈
记录。当听到留守老人王大爷说“村里卫生室的药每周三才能送
到,我这高血压药断档两天了”,看到留守儿童小娟在漏雨的屋
檐下写作业,我才明白为什么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身入’
更要‘心至’”。回到党校后,我们小组形成的《关于偏远山村公
共服务供给的调研报告》中,不仅列出了“药品配送频率低”“文
化设施闲置”等具体问题,更提出了“建立‘流动卫生车+村医
代诊’机制”“整合闲置校舍打造‘四点半课堂’”等可操作的建
议。这让我彻底摒弃了过去“为调研而调研”的应付心态——调
研不是拍照留痕,而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写进材料里、记
在心头上。
第三个转变,是对“基层干部使命感”的再强化。 在“红
色家书诵读”活动中,我朗读了焦裕禄同志写给儿子的家书:“现
在有人说‘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没有错’,这话很对。你
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劳动,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信中没
有豪言壮语,却满是一名党员对后代的谆谆教导。这让我想起自
己刚到办公室时,老秘书张大姐说的话:“咱们写的每一份材料,
都是给群众看的‘明白账’,给干部定的‘作战图’。”过去总觉
得“文秘工作清苦”,但现在我明白,能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
听得懂的“土话”,能把基层的声音提炼成领导决策的“参谋”,
能把琐碎的事务梳理成规范的流程,这就是基层文秘的“英雄主
义”——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文字传递温度,用服务彰显担当。
二、对标党章的“四个检视”:从“自我感觉良好”到“刀
刃向内查摆”的清醒认知
学习越深入,越能感到自身差距;对照越严格,越能发现短
板不足。结合党校“党性分析对照表”,我重点从理论学习、宗
旨意识、担当作为、纪律作风四个方面深入查摆,共梳理出 8 个
具体问题,其中 3 个问题因触及思想深处而让我坐立难安。
一是理论学习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学用结合的“最后一
公里”尚未打通。 虽然每天坚持学习,但更多是“工作需要什
么学什么”,缺乏系统性。比如,今年初参与起草《全镇乡村振
兴示范村创建方案》时,我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
20 字方针”,但在具体条款设计中,仍习惯沿用过去的“项目清
单”思维,对“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等软性指标考虑不足,
导致方案初稿被主要领导批评“重硬件轻软件”。反思根源,是
我没有真正把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满足于“量”的积累,
忽视了“质”的提升,特别是缺乏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
动工作的主动意识。
二是调查研究存在“浅尝辄止”现象,联系群众的“鱼水深
情”有所淡化。 虽然每年参与调研 20 余次,但大多是“跟着领
导转、围着亮点跑”,真正沉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解剖麻
雀”较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