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 浪费条例》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根据本次交流研讨安排,我结合办公室文秘工作实际,围绕 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 体会和思考,向大家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记得刚接触《条例》文本时,我习惯性地翻到最后“附则” 部分,想快速了解适用范围和实施日期。但当我逐章逐节通读下 来,特别是看到“总则”里“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 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 度”等表述时,内心突然受到触动——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节约 指南”,而是一面映照作风的“镜子”、一把丈量责任的“尺子”、 一条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作为工商联办公室的文秘人员, 我每天接触的是文件流转、会议组织、后勤保障,这些看似琐碎 的工作,恰恰是《条例》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下面,我 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体会。 一、深学细悟,在“字里行间”读懂《条例》的三重深意 初读《条例》,我以为是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 等显性问题划红线;再读《条例》,逐渐体会到它背后蕴含的政 治逻辑、民生情怀和文化传承;反复研读后更深刻认识到,《条 例》不仅是制度规范,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发 展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第一,《条例》是政治责任的“硬约束”,必须从“两个维护” 的高度抓落实。《条例》开宗明义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 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机关干部,我深切感受 到,节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关乎国家资源 安全的大事。去年底,我们整理近三年办公室经费支出台账时发 现,仅会议耗材一项(包括打印纸、一次性水杯、文件袋等)年 均支出就超过 3 万元;调研考察中,部分基层商会反映“上级调 研车辆频繁进出企业,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拨,影响正常生产经 营”。这些数据和分析让我意识到,《条例》针对的不仅是“看得 见的浪费”,更是“看不见的损耗”——它要求我们以“针尖大 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警觉,把政治责任落实到每一张纸、 每一滴水、每一次调研中。 第二,《条例》是民生情怀的“温度计”,必须从“枝叶关情” 的角度转作风。《条例》中“严格控制国内差旅费、因公临时出 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会议费、培 训费等支出”“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等规定,本质上 是对公共资源的珍惜、对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我曾在乡镇挂职 锻炼,目睹过农民为抢收小麦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也见过村里 为修一条水泥路四处筹款的艰难。现在回到机关,更懂得“节约 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背后,都是对群众辛劳的共情。今年初, 我们修改《县工商联机关会议管理办法》时,特意增加“提倡视 频会议、合并同类会议”“除重要会议外不印纸质材料”“会议茶 水改用直饮机”等条款。上周召开的全县工商联工作推进会,按 新规节省了 200 余张打印纸、15 瓶瓶装水,看似“小数目”,却 让参会的企业家感慨:“这样的会,务实!不折腾!” 第三,《条例》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必须从“文化浸润” 的维度树新风。《条例》不仅明确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更倡导“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价值导向。我记得小时候,奶 奶总把剩菜汤留着煮面条,说“糟蹋粮食遭雷劈”;父亲作为老 党员,至今坚持用旧报纸包书皮,说“新纸费纸,旧纸正好”。 这些朴素的道理,与《条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 求不谋而合。今年 3 月,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参观县博物馆“勤俭 持家”主题展,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用旧军装改衣服、用报纸糊信 封的老照片,对比现在有些同志“打印纸只用一面”“会议室灯 长明”的现象,大家深受触动。后来,我们在办公室发起“节约 微行动”:设置“二手文件交换箱”,提倡“能修则修、能用则用” 的办公设备管理原则,还在走廊张贴“今日已关空调”“最后一 位离开请锁门”等温馨提示。这些改变不大,却让“节约”从制 度要求变成了自觉习惯。 二、知行合一,在“文秘岗位”践行《条例》的具体实践 办公室是机关的“中枢部门”,文秘工作更是“窗口中的窗 口”。结合《条例》要求,我和同事们重点在“办文、办会、办 事”三个环节下功夫,努力把“节约”二字刻进工作流程里、融 入日常细节中。 一是办文办会:从“精简”到“精耕”的细节革命。过去, 我们办会常追求“场面热闹”“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