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发言稿:以组织担当护航作风建设行
稳致远
尊敬的 XX 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们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的重要论述,深入剖析了相关典型案例,特别是认真聆听了 XX
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作风建设是永恒的课题,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
硬杠杠。作为组织部门,我们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推
进作风建设中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如何把中央八项规定精
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是我们必
须持续思考和回答的重大命题。
下面,结合组织工作实际,我从“严、实、暖”三个方面,
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体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也与同志们共勉。
一、以“戒尺”之严,校准思想和行动的“定盘星”
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必先强党性,强党性必
先严纪律。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首先必须是纪律之家,要手
握“戒尺”、高悬“明镜”,让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知
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首先,这份“严”,体现在把好干部入口的“政治关”。作风
是干部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一名干部如果作风漂浮、
纪律松弛,其政治忠诚和党性修养必然会打上问号。近年来,
我们深刻感受到,随着正风肃纪的持续深入,一些“四风”问题
穿上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呈现出隐形变异、花样翻
新的特点。从近年区纪委监委查处的一些案件看,从违规收送土
特产、电子红包,到“不吃公款吃老板”的“老板食堂”,再到
以考察学习为名绕道公款旅游,形式更加隐蔽,也更具迷惑性。
这警示我们,在选人用人上,必须把作风建设的要求嵌入到动议、
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个环节。我们要用“显微
镜”审视干部的日常言行,用“放大镜”检视干部的“社交圈”
“生活圈”,不仅要看他“八小时内”干了什么,也要了解他“八
小时外”在干什么;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对那
些作风不实、口碑不佳、有“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绝
不让“带病”之身混入组织,从源头上净化干部队伍的“肌体”。
其次,这份“严”,体现在用好案例剖析的“活教材”。每一
个案例都是一部触及灵魂的教科书。前段时间,我们都学习了关
于信阳 10 名干部违规吃喝问题的通报,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
教训尤为深刻。组织部门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把警示教育做在
日常、抓在经常。要推动建立常态化的警示教育机制,不仅要在
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对照检查,更要把典型案例融入到干
部教育培训的课堂中,让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从踏入仕途
的第一天起,就系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就像我们今天
这次学习研讨会,通过以案为鉴、以案明纪,让大家在思想上
再紧一扣,在行动上再紧一寸,真正让铁规矩、硬杠杠成为带
电的“高压线”,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稻草人”。
二、以“秤砣”之实,称量担当与作为的“含金量”
XX 书记刚才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重
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我认为,这是破解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这一作风顽疾的治本之策。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
“指挥棒”和“风向标”,我们的评价标准、用人导向直接影响
着干部的行为选择。如果评价体系失之于宽、失之于虚,就可能
导致一些干部做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