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 2025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重大战略部署,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推动科技创
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创新体系持续健全,创新生态不断
优化,创新效能显著增强。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 9 家;高新
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 1.3 万家、2.9 万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759 亿元;5 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
奖,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全市创新发展呈现强劲态势,成
效更加彰显。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夯实。锚定粮食安全、生物医药、
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强化科技实验室建设支持。全省重点实验
室重组入列 9 家(牵建 6 家,参建 3 家),总量增至 22 家。启动
23 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建成第五批 1 家市中试基
地,总数达 6 家,实现 11 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累计开展中试
项目 223 项,输出新产品 136 个,实现中试服务收入 3.1 亿元。
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入网仪器 1069
台(套),累计服务超 5 万次,设备年均有效工作机时由 2018 年
的 598 小时提升至 947 小时。
(二)企业主体地位日益巩固。引导创新龙头企业、行业领
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共建 11 家创新联合体,总
数达 39 家,承担国家、市级重点科技项目 44 项。新遴选创新龙
头企业 166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3 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
业 2.9 万家。深化科技金融服务,遴选推广 12 项典型案例,“科
技贷”累计支持企业超 3800 家次,投放贷款超 230 亿元。新增
市级孵化载体 55 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总数达 563 家。成功举
办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赛区暨第十六届市创新创业大赛,
50 家企业晋级全国总决赛,12 家企业获奖,获奖数位列全国第
九。推出《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首批遴选 626 名
“科技副总”服务企业创新规划、技术研发与难题攻关。
(三)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科技创新 2030 重
大项目 3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7 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1212 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13.6 亿元。持续推进产业研发
联合基金项目,投入 3.35 亿元,组织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启
动实施 22 项市重大科技专项、243 项市重点研发专项,取得多
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大学申怀彬团队在量子点发光二极
管领域的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开创我市高校作为第一单位
在该刊发表研究的先河。
(四)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中
心,布局建设 2 家区域分中心和 4 家产业分中心(化工新材料、
无人机等),新建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17 家、市级以上技术
转移示范机构 31 家。启动建设科技成果数据库,促成技术对接
9300 余项。构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吸纳转化市外先进技术成
果 6000 余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累计赋权
成果 2235 项,落地转化 856 项,转化金额 3.9 亿元,带动技术
合同成交额 47.8 亿元。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院校企业面
对面”等系列对接活动,成功落地转化先进技术成果 100 余项。
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 1759 亿元,同比增长 28.7%。
(五)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壮大。推荐第九批国家高层次人才
特殊支持计划人选,5 人入选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 人入选青年
拔尖人才。出台《关于对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择优开展滚动支持的工作方案》。印发《市高层次科技创
新人才行为指引(试行)》,规范人才科研评审行为。成功举办第
七届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专场活动,签约各类人才 369
人。新建院士工作站 4 家,常态化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巡讲、
“三下乡”集中示范等活动,组织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科学
实验展演汇演,成绩创历史新高。新建各类科普平台 122 家,落
实科普用品进口免税政策。
(六)区域创新能力稳步增强。4 家高新区全国排名显著提
升,5 家高新区跻身全国百强。新认定培育创建开发区 9 家,全
市高新区培育建设总数达 75 家。周口国家农高区建成小麦技术
创新中心、育种繁育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兰考市级农高区
获批建设。启动实施市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 106 项,支撑县域
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人才下沉,选派科技特派员 5000 余名、产
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136 个,开展科技服务超 6 万次,培训群众
135 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4100 余项,相关经验做法入选
第六批全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