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全面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经验材料
2025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 XX
县站在新发展阶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攻坚突破的重要一年。
一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态势加剧、要素
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
紧扣“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定位,以“闯”的
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
乡融合、生态治理等领域集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
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80 亿元,同
比增长 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5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4.2 万元、2.1 万
元,增长 6.1%、7.3%,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现将
主要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坚持“链”上发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新生态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我们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
础,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出“调研摸底—精准
招商—要素保障—服务赋能”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
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年初即组建由县发改委牵头,科工局、商务局、园区管委会
等部门组成的产业研究专班,利用 3 个月时间遍访全县 12 个乡
镇(街道)、87 家规上企业,形成《XX 县主导产业链条图谱》
《重点缺项清单》等 6 份专项报告,明确将新能源装备制造、绿
色食品加工、生态文旅三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针对新能源产业
链“电池组件强、配套环节弱”的短板,我们组建由分管副县长
任组长的专项招商组,赴长三角、珠三角开展“驻点招商”,重
点对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商。例如,在引
进 XX 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项目时,招商团队了解到企业担心用地
保障和用工稳定性问题,立即协调自然资源部门优先保障 300 亩
工业用地,人社部门联合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订单式”培训班,
提前输送 200 名技术工人,最终仅用 45 天完成签约落地,刷新
了县域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新纪录。
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我们投资 12 亿元高标准建设新
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中心、检
测认证平台,同步引入供应链服务企业 5 家,实现“厂区内循环、
园区间联动”。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 23 家,其中规上企业 11
家,形成“正极材料—结构件—电芯组装—终端应用”完整产业
链,2025 年集群产值突破 120 亿元,较上年增长 45%。更值得
关注的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共享检测设备、联合研发新品,
单家企业年均节约成本超 50 万元,真正实现了“1+1>2”的协
同效应。
二、坚持“创”字为要,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要
突围,必须打破“路径依赖”,以科技创新重塑发展优势。为此,
我们重点抓好“三个突破”:
一是突破平台瓶颈,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针
对县域创新资源薄弱的实际,我们主动“借智借力”,与 XX 理
工大学共建“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与省农科院合作设立“特
色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3000 万元,撬动
企业研发投入 2.1 亿元。其中,XX 农业公司与研发中心联合攻
关的“高山茶叶低温发酵技术”,使茶叶附加值提升 3 倍,产品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带动全县 1.2 万茶农户均增
收 8000 元。
二是突破人才制约,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出
台《XX 县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设立 1000 万元人才专项
基金,推行“揭榜挂帅”“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2025
年共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 12 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 86 名,其中
3 名专家领衔的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同时,我们创新
“人才公寓+创业补贴+子女入学”服务模式,为 15 名高层次人
才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住、干
得好。例如,从 XX 大学引进的材料学博士张某,牵头研发的
“新型储能电池隔膜”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 8 项,相关产品进入
中试阶段,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 5 亿元。
三是突破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
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一
企一策”帮扶台账。2025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8 家、科技型中
小企业 65 家,总数分别达 52 家、210 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
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4 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
们创新“科技积分制”管理模式,将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
成果转化等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