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市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市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防汛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全州防灾减灾救灾工 作视频调度会的最新部署,结合我市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再分析、再研判、 再动员、再部署。刚才,有关部门通报了当前的气象预测和汛情态势,情况不容乐 观,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打赢这场防汛减灾救 灾的硬仗。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生命重于泰山,责任担当在肩。当前,我市已进入主汛期,也是防汛工作 的最关键阶段。根据气象部门的持续监测分析,受特殊大气环流影响,今年的降雨 过程呈现出频次更高、强度更大、极端性更强的特点。特别是进入7月以来,全市平 均降雨量已接近历史同期极值,多个乡镇的单日降雨量更是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 记录。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持续的强降雨已经导致土壤含水率趋于饱和,江河水位 持续上涨。以我市境内的XX河和XX河为例,水文部门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XX河马 尔康水文站的流量已多次逼近警戒水位,其多年平均流量虽为50.1立方米每秒,但 我们绝不能忘记1946年7月其历史洪峰流量曾达到惊人的539立方米每秒。历史的教 训振聋发聩,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做好应对超历史标准洪水的充分准备。而作为其 汇入干流的XX河,其水位也随之高位运行,两河叠加的风险正在急剧增加。 更让我们忧心的是,我市地处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持续的暴雨冲刷极易诱发 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近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已经连续发布,多 个区域被划定为高风险区。这些风险点,就如同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 剑”,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灾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市上下决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要深刻认 识到,防汛减灾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的头等 大事。我们必须坚决摒弃“看天吃饭”的消极思想,摒弃“年年防汛年年过”的经验主 义,摒弃“险情不会发生在我这里”的侥幸心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立即进入战时状 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全部精力和智慧凝聚到 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各项工作中来,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聚焦关键环节,推动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向量化预防转型 传统的防汛工作模式,往往依赖于经验判断和灾后应急,这在应对当前频发、 突发的极端天气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昨天的会议上,我们深入查摆了自身存 在的短板,包括降雨多频集中带来的持续压力、部分干部群众危机意识不足、工程 区域点多面广难以全面兼顾、监测设备相对落后、监测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要解 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推动一场深刻的变革,核心是实现“三个转型”。 第一,从“应急为主”向“预防为要”转变,核心在于数字赋能。预防是最好的减 灾。我们必须把工作的关口前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全域覆盖、实时感知 的监测预警网络,真正做到“防在前、预在早”。一是要构建更加精密的监测网络。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覆盖主要流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域气象监测体系,但 还存在盲区和短板。要对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对现有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升级。我们 的自动雨量站,测量精度要达到0.1毫米分辨率,误差必须控制在国家标准±4%以 内。我们的水位监测设备,要能够实时回传数据,确保数据不中断、不失真。尤其 要强化对短时强降雨的监测能力,确保手持气象仪等机动设备能够第一时间抵达现 场,为一线指挥提供实时气象数据支持。所有设备必须具备高防护等级,如IP66标 准,确保在高寒、高湿的恶劣环境下能稳定运行。二是要实现更加迅捷的预警响 应。数据采集是基础,快速响应才是关键。我们不能满足于“发布了预警”,而要追 求“预警能救命”。当前,先进地区的洪水预警时效已经从传统的2小时压缩至45分 钟,城市内涝预警甚至可以提前3小时发出。我们必须对标这个标准,倒逼自身改 革。要充分利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分钟级”实时传输,将预 警信息发布到接收单位的响应时间压缩到1分钟以内。要坚决杜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 出现“肠梗阻”,有的地方曾出现预警短信发布后,公众在30分钟后才收到的情况,这 种延迟在分秒必争的抢险工作中是致命的。我们的目标是,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发 布,从数据分析到触达一线责任人,全流程响应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以内。 第二,从“部门分散”向“协同联动”转向,关键在于体系集成。防汛工作是一项 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市上下的“合奏曲”。必须树立“一盘 棋”思想,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高效联动体系。一是要健全 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要 严格落实每日会商研判制度,气象、水文、自然资源、应急、水务等部门必须派员 参加,共享信息、共同研判,形成统一的风险评估结论和决策建议。要确保指挥体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