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科技局长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科技局长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 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 府决策部署,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 生产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强调两点意见。 一、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开启科技支 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征程 抓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我省工作的重要讲 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积 极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 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支撑现 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新路径。一是全力保障国家 重大战略实施。聚焦粮食安全、国家重大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调 水工程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加 快建设区域特色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种业种质种苗种群,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加大 种业关键技术和重点品种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统筹重点流域科技资源布 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 理,动态凝练一批科技专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把重 点流域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围绕国家重大调水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 地,聚焦水源涵养、水质保护、水资源配置、生态治理等领域,强化科技攻关,提 供科技支撑,确保清水永续北上。二是不断健全央地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国家战略 需求,从规划编制、重大任务落实、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布局。 对接国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技术预测及战略研究,在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能力环境等方面,强化与国家规划衔接,力争下好先手棋、 落好关键子。结合国家创新布局和优势特色,筛选凝练全市农机装备、核心种源、 绿色低碳等优势领域的重大创新需求,健全部门对口联系工作机制,力争纳入国家 重大项目指南。用好市部会商工作机制,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在我市布局。三是着力 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统筹发挥产业、区位、要素等方面优势,持续推进高新区 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政策试点,研究制定支持高新区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组建市高新区联盟,引导县(市)因地制宜探索县域创新 驱动发展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体系。优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 技服务向产业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转变。 (二)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机制。一 是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实施有组织的科 研,引导企业承担国家、市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开展关 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新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力争实现全市重点产业链全 覆盖,设立一批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基金,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在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超前孵化、培育一批研发类科技服务 业未来企业。紧盯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 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具有特色的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路径。二是持续壮大创 新型企业规模。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 金制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加快实现营收1亿元以 上企业有研发机构、5亿元以上企业有标志性研发成果、10亿元以上企业有创新联合 体、100亿元以上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引领支撑 作用,“一企一策”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其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研 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培育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三 是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落实《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优 化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做好第二批“科技副总”选派,持续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双向流 动机制。高标准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完善耐心资本投早、 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破冰、信用贷扩面行 动,探索建立市级财政经费直拨企业“直通车”制度。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 础研究,对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出资额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基金冠 名权,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做好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载 体建设,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系列活动。 (三)推动创新平台提质转型,实现创新策源能力新突破。一是提升平台创新 能级。争创国家实验室区域核心基地,推动更多市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融入国 家实验室体系,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针对性辅 导,力争在新一轮优化重组中入列。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 心。二是优化平台体系布局。强化市实验室产业支撑能力,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面向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创新“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成 果转化模式,注重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和中试熟化。开展市实验室监测、评估、考 核,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标对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强考核评估,有序 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市技术创新中心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新备案一批市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提升平台服务质效。强化中试基地服务管 理,提升中试基地建设质量。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新命名一批市中试基地。促进 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定期编制市级新购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预警目录,规范 新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申请程序,持续开展创新券申领、兑付,促进存量 资源系统集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 (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原创性、颠覆性、迭代性新成果。一是聚 焦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 技解题”的协同机制,在粮食种质资源、人工智能、先进功能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 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加强“揭榜挂帅”“PI制”“赛马制”等 项目组织方式的运用,建立完善项目需求库,聚焦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通算智算 超算融合发展、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每季度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市实 验室、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融入攻关体系。聚焦未来产业布局需求,依托龙头企 业、创新联合体设立重大产业类专项。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专项,打造人工智 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二是谋划“两重”“两新”项目。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首批“两重”项目批复实施,争取更多国家资源。坚持常态化征 集、高起点谋划,依托市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凝练储备新一 批“两重”项目,强化与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创新布局有效衔接。聚焦“两新”政策落 实,大力构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为一体 的科技创新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 色化改造,更好满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科技创新需求。三是优化 基础研究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基础科学问题选题机制,瞄准我市重点产业 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超前谋划一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力争取 得迭代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市自然科 学基金高效运行,出台《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构建研究类、人才类、环境 条件类等三大系列项目类别的资助体系。探索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 加强与国家基金委的合作,签署新一期合作协议。 (五)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完善供需精准对接新模式。一是完善技术交易 平台体系。按照“1+4+N”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市县技术转移服务网 络。加大技术转移奖补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 性技术转移机构,实现市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管 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职称晋升渠道。发挥全市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 台作用,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