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调研报
告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
报时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
线”。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
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助力延安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同
志于 6 月中旬深入志丹、富县、宜川、黄陵等县(市、区),就
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
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全市流域面积 1000 平方千米
以上的河流 11 条,分别为黄河延安段、延河、云岩河、北洛河、
周河、清涧河、仕望河、涺水河、葫芦河、沮河、杏子河。主要
河流水系有 5 条,分别为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和云岩
河。其中,北洛河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龙、
黄陵 7 县,境内河长 385 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17948 平方千米,
为我市最大河流;延河流经安塞、宝塔,在延长县汇入黄河,境
内河长 248.5 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7725 平方千米;清涧河发源
于子长市,流经榆林市清涧县,在延川县汇入黄河,境内河长
96 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3577 平方千米;仕望河发源于黄龙县,
在宜川县汇入黄河,全长 99 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2354 平方千米;
云岩河发源于宝塔区,流经宜川县汇入黄河,全长 112.5 千米,
控制流域面积 1781 平方千米。
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全市现有水库 41 座(大型 2 座、中
型 8 座、小型 31 座),总库容 7.77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可开
发利用库容)2.17 亿立方米;各类蓄引提水工程共 4.4 万处,设
施最大供水能力 4.6 亿立方米,其中城乡供水工程 6138 处,城
市自来水普及率 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88%。
2022 年,全市实际供水量 3.19 亿立方米,占供水能力 4.6
亿立方米的 69.3%,低于用水控制指标 3.8 亿立方米。按水源类型
分,地表水 2.04 亿立方米(占比 64%),地下水 1.06 亿立方米
(占比 33%),其他水源 0.09 亿立方米(占比 3%)。按用途分,
工业用水 1.09 亿立方米(占比 34%),农业用水 1.01 亿立方米
(占比 32%),生活用水 0.98 亿立方米(占比 31%),生态用水
0.11 亿立方米(占比 3%)。全市万元 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
水量分别为 17.55 立方米(全省平均 31.27 立方米)和 11.09 立
方米(全省平均 10.55 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
到 95%。
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00 座,
其中市区污水处理厂 3 座,县级污水处理厂 14 座,乡镇污水处
理站 183 座,日处理污水能力 31.62 万吨;县城以上累计建成污
水管网 769.35 公里,其中市区 392 公里,县城 377.35 公里。市
区 3 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13.5 万吨(其中桥沟 7 万吨,姚
店 5 万吨,新区 1.5 万吨),目前日处理污水 9.68 万吨(其中桥
沟 5.82 万吨,姚店 3.42 万吨,新区 0.44 万吨)。县城以上污水
处理厂运行管理基本规范,除冬季外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陕西
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 A 标准(地表水准四类标准);乡镇污
水处理站大多数出水水质不稳定。
1-6 月份,全市 14 个国控断面、14 个省控断面全部达标,
与上年同期相比,国控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 2 个(延川县杨家
畔村、吴起县白石咀),省控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 2 个(子长
市白家园子、子长市吴家坪),优良水体比例同比均上升 14.3 个
百分点;13 个市控出境断面达标 12 个,宝塔区杨家湾断面为Ⅳ
类水质未达标,主要是氨氮超标 0.16 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骨干水源工程数量少,调蓄能力较差。
全市水资源总量 13.35 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 6.81 亿立方米,
可利用率为 5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612 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
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公认的 1000
立方米最低需水线(详见附表 1)。全市建成的 4.4 万处水利工程
中,骨干水源工程仅 3 处(王瑶供水、黄河引水、南沟门供水工
程),其余均为中小型供水工程,易受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影
响,供水保证能力不高。现有 41 座水库已淤积 3.03 亿立方米,
调蓄能力仅占地表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 32%,水库可供水量
1.7 亿立方米,占设施供水能力的 37%。
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 550 毫米,
南部 650 毫米以上,北部部分区域不足 380 毫米,且 70%以上降
水主要集中在 7、8、9 三个月,“天上水”难以蓄存,水资源开
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已建成的南沟门水库、
黄河引水两大水源工程,年供水能力 2.1 亿立方米(南沟门 1.2
亿立方米,引黄 8977 万立方米),占全市设施供水能力的 46%,
2022 年实际供水量 4680.5 万立方米(南沟门 2723.5 万立方米,
引黄 1957 万立方米),仅占全市供水量的 14.7%。全市除宜川、
黄龙 2 县外都存在资源型缺水问题,大型工业项目和农业生产面
临“用水困难”“无水可用”困境,尤其是吴起、志丹、安塞、
子长等北部资源富集县区工程型水质型缺水严重,影响到产业的
布局和发展。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不高,水源地保
护亟待加强。我市城镇供水设施大多数建设年代早、标准较低,
王瑶、中山川、孙台等 6 座水库淤积严重,不同程度带病运行,
部分城镇输配水管网年久失修,漏损比较突出,一些净化水厂工
艺落后,出厂水质不稳定。特别是吴起、志丹县城饮用水完全依
靠开采地下水单水源供水,存在较大风险(详见附表 2)。农村
供水水源稳定性差,干旱冰冻导致季节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供
水工程分散,规模化供水率较低,2022 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
率为 88%、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率 22%,目前仍有 19.9 万人依
靠集雨井窖等解决生活用水,与省上确定的“十四五”末实现农
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2%、规模化供水率达到 25%的标准还有
差距。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全市除县级以上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已划定外,乡镇级102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
仅有 9 处划定了保护区,66 处向省生态环境厅上报了方案待批 ,
27 处尚未形成方案。全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