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专题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市政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协
商座谈会。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
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
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
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代表着
生产力演进的跃迁方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
着力点。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全局工作的
突出位置,市政协此时就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恰逢其时,意
义重大。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前期调研和思考,我围绕我市加
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挑战与路径,谈几点初步认识和建
议,供各位委员讨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凝聚
全市战略共识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
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力
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
一宏大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遵循经济发展规
律、顺应时代变革大势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市抢占未来发展制
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的战略抉
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依靠传统要素驱动、投资拉动的增
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区域竞争日趋激
烈。唯有紧紧抓住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突
破发展瓶颈,破解结构性问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
量的合理增长,才能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担
当,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全市上下亟需
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深刻理解新质生
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核心牵引,凝聚起“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广泛共
识和强大合力。
二、客观分析我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与优势短板
近年来,我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方面持续发力,为培育
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一定基础。一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拥有一
定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部分领域研发能力
较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创新型
企业梯队初步形成。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产业数
字化、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
头,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领域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三是政策环境不断
优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
的政策措施,创新生态持续改善。
然而,对标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发展水
平,我市仍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一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待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重大创新平台能级不高,顶尖
人才和团队偏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科
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有待提升。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韧
性和安全水平不高。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
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够,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三是要素配置效率仍需优
化。数据、人才、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
健全,创新要素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聚的效应不够明显。有利
于创新的投融资体系有待完善,科技金融结合需进一步深化。
四是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科技管理体制仍需优化,科技评
价体系有待完善,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尚不浓厚。部分领域存
在隐性壁垒,制约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三、明确主攻方向与路径,精准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
必须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找准主攻
方向和实现路径。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
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
市产业发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