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技术学校庆祝第 41 个教师节暨表彰大
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美好季节里,
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第 41 个教师节。今天,我们在此隆重集
会,共同庆祝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辉节日,表彰在过去一年里为学
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首先,我
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向今天
即将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学校发展奉献
了毕生心血的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们,致以亲切慰问和衷心的
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学年,是学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蹄疾步稳、
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
取,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技能竞赛、校企合作、
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绩。我们的学生在
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获奖数量与质量均有显著提
升;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率持续保持高位,赢得了用人单
位的广泛赞誉;我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我们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工作向纵深推进,与 X 地区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项目成功落地,
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
聚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血与汗水,无不闪耀着大家忠于职守、
无私奉献的智慧与光芒。在此,我要再次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了!
去年,我们在庆祝第 40 个教师节时,提出了要“大力弘扬
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一年来,这一精神内
核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引领我们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职业教育发
展的黄金机遇期和深刻转型期,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学习、深刻领
会、生动实践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
再上新台阶的具体行动。
一、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争做新时代的“大
先生”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追求的崇高境界。它不是抽象的口号,
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是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家精神
的灵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讲台虽小,但连接着国家的未来
和民族的希望。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
深刻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的摇篮,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重要支撑。每一堂精心准
备的课程,每一次耐心细致的辅导,每一次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
划指导,都是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要坚定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是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这是教育家精神
的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教
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必须时刻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去感染
学生、影响学生。要自觉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
守师德底线,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和有损教师形象的行
为。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以德
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是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是教育家精神
的核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个体。职业教
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发展潜
能上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超的育人智慧,摒弃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深入研究职业
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
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将思政元素如春雨润物般
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
鼓励和信任点燃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走上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之路。
四是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是教育家精神
的品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
期大大缩短。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如果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很
快就会落后于时代。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潜心钻
研专业理论,又要紧跟产业发展前沿,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
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要敢于走出“舒适区”,主动参与企业实
践,积极投身技术研发和教学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及时融入课堂。要发扬“工匠精神”,对知识精益求精,对技艺
一丝不苟,用自己的躬耕态度,为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榜样。
五是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是教育家精神
的底色。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
爱,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与尊重,是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
忠诚与热爱。要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仅关心他们的学
业,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
别是在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可能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的更多压
力和困惑,更需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温暖他们、引导
他们、成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