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省生态环境厅“树牢正确政绩观”专
题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
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树牢正确政绩观”这一主题,
结合自身在生态环保战线的工作经历,从个人角度谈三点粗浅的
认识、体会与打算,希望能与各位同志交流共勉,不当之处,敬
请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正确政绩观的时代内涵与实
践要求
政绩观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决定了
我们“为何而干、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方向。在生态文明建
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
树牢正确政绩观,不仅是个人党性修养的核心课题,更是推动 X
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首先,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为民造福”,其根本立场在于
“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
的民生福祉。过去,一些地方曾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以牺牲环境
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看似“政绩”斐然,实则背离了发展的
初衷,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长远的伤害。作为环保人,
我们的“政绩”不在于审批了多少项目,而在于是否守护好了 X
的蓝天、碧水、净土;不在于报告上的数字有多亮眼,而在于人
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真实提升。
当清晨的空气更加清新,当门前的小河重回清澈,当孩子们能在
安全的土壤上嬉戏,这才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在政绩,
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正确政绩观的标尺是“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导向在
于“绿色转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
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衡量一项工作是不是“政绩”,关键
要看其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是否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环
保领域,这意味着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
思维,转向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协同增效。例如,单纯追求
“检测合格率 100%”的数字,可能会导致放松标准或数据造假,
这不是真政绩。真正的政绩,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倒逼企业
技术升级,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我省在“十四五”规划
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 13%,并
大力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这些目标本身就体现了
鲜明的政绩观导向——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绩。
最后,正确政绩观的根基是“求真务实”,其根本方法在于
“实干担当”。“落实是最有效的担当,实干是最有力的语言”。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
容不得丝毫懈怠。那些热衷于搞“盆景”、做表面文章的“形象
工程”,或是畏惧困难、回避矛盾的“躺平”作风,都是错误政
绩观的体现。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它体现在每一次精准的现场
执法中,体现在对每一个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上,体现在对中央
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彻底整改上。正如财务工作要“把每一
笔账算准”,我们的环保工作,更要把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
每一个环节都抓实抓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
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二、结合工作反思,在攻坚克难中校准政绩观的偏差与航
向
作为一名在环保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我时常对照正确政绩
观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也曾面临过困惑
与挑战,正是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我对政绩观的理解才不
断加深。
一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在源头预防中体现“潜
绩”。过去,我们处室的部分工作重心偏向于事后监管和末端治
理,常常是哪里出现污染问题,就去哪里“救火”。虽然也能解
决一些问题,但总感觉陷入了“污染—治理—再污染”的循环,
疲于奔命。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追求“显绩”的惯性思维在作祟
——解决一个突发环境事件,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当作“政
绩”。后来,在厅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开始深刻反思,认识到真
正的政绩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的“潜绩”。我所在的处室牵头
参与了全省“三线一单”成果的更新调整与应用工作。这项工作
初期并不显山露水,需要大量的基础调研、数据分析和部门协调,
短期内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像一张“导航图”,从源头
上划定了开发的边界和准入的门槛,有效避免了高污染、高耗能
项目盲目上马,为区域长远发展守住了生态底线。通过这项工作,
我深刻体会到,看不见的“潜绩”往往比看得见的“显绩”更重
要,它考验的是我们的战略眼光和历史耐心。
二是从“畏难回避”到“迎难而上”,在啃硬骨头中彰显“担
当”。我省的生态环境形势总体向好,但一些历史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