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生态环境局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生态环境局十四五期间生态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县始终坚持以“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生态文明 建设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系统性思维、 全局性谋划和超常规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 展。本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县在蓝天、 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取得的核心成就、实施的关键举措与 形成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系统性综合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与生活品 质。“十四五”期间,*县直面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与艰巨 性,从过去单一、末端的治理模式,转向源头、全过程、末端 全链条管控,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多污染源共治的立体化防控 新格局,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性、根本性好转。 (一)聚焦移动源与扬尘污染,实施精细化管控 移动源与扬尘污染曾是影响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 素,特别是*北环路火车站周边区域,因大型货运车辆通行密 集,扬尘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创新性地建立 了由环境、交警、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控车联盟”联合执法 机制。该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统一的移动源污染管控 战线。在火车站、高速路口等关键节点设立常态化检查点,对 过往柴油货车实施严格的路检路查和尾气抽检。数据显 示,“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抽检柴油货车超过200辆、非道 路移动机械60余台,并为65套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了在线监测 设备,实现了对高排放车辆与机械的精准识别与有效遏制。在 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我县摒弃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转而 对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实施“一项一策”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各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并配备智能喷 淋系统、安装全封闭围挡。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创新性地引 入无人机进行每周定期巡查,通过高空视角实现对施工现场的 无死角监管,使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同时,城市环卫作业体系 也完成了智慧化升级。新型多功能抑尘车、雾炮车、扫地车等 现代化设备协同作业,将洒水降尘的范围从城市主干道延伸至 背街小巷,全县机械化清扫率已提升至80%以上,道路积尘负荷 显著降低。 (二)深化工业源治理,推动VOCs减排攻坚 工业污染源是大气治理的重点与难点。我县坚持“服务与监 管并重”的原则,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环 保体检”,帮助企业查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并 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企业实施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针对挥发 性有机物这一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我县在工业涂装、加 油站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清零行动”。通过 每季度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体检”,有力推动了所有 涉及活性炭吸附工艺的企业完成了深度治理或更换更高效的治 理技术。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县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卓 著。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到341天,相较于“十三五”末期同比增加 了11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 等六项关键大气考核指标全面创优,稳定达到了国家二级标 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蓝天白云 成为常态,这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广泛的积极反响。 二、构建立体防护体系,全力保障*江源头水质安全 *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守护*江源头水 质不仅是地方责任,更是重大政治任务。“十四五”期间,我 县深刻认识到这一特殊使命,构建了集“制度保障、工程治 理、科技支撑”于一体的三位一体现代化治水体系,确保一江 碧水永续北送。 (一)强化制度保障与跨区域协作 制度建设是水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我县全面深化并严格落 实河(湖)长制,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河长组织体 系,逐级压实了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 责任以及涉水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 层抓落实”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格局。为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 达标,我县科学编制并印发了《*县*江*断面“十四五”水体达 标方案》与《*县*河*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明确了 各阶段的治理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我县积极打 破行政区划壁垒,主动与下游的*市、*市等兄弟市县签订跨区 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 享、联合巡查、交叉执法和应急联动机制,共同打击跨界污染 行为,形成了共保共治的强大合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 地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区域协同保障。 (二)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系统性地实施了 涵盖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业废水治理等七大类 共28项重点治污工程。其中,县城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提标改造 工程作为标志性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 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大大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同时,对 城区污水主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并对县城“七沟一 河”沿线的排污口实施了彻底的截污纳管,从根本上解决了雨 污混流及污水溢流的历史难题。在补齐农村治污短板方面,我 县实现了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7座功能完善的镇级 污水处理厂和62座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村级污水处理 站拔地而起,使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