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党员发展规范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面掌握我市基层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破解发展党员工作中存
在的瓶颈和难题,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规范化水平,市委组织部组建专题调研组,于近期深入 X 县、X
区等地的多个乡镇和村(社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
阅资料等方式,对基层党员发展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
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法规,始终将发展党
员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来抓,取
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以严格的政治标准,筑牢思想“入口关”。始终坚持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将政治素质考察贯穿于党员发展全过程,
确保新发展的每一名党员都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一是明确
政治高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鲜明提出“五个能够”的硬性要
求,即能够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
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能够主
动在乡村振兴、抢险救灾、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
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这一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得党员发展
工作在政治把关上有了清晰的评判尺度和比选依据。二是守住政
治底线。结合近年来在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系统梳理并细化了 5 类政治上不合格的负面清单。对于存在政治
投机心理,企图混入党内捞取个人好处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
场摇摆,充当“墙头草”“两面人”的;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冲突时,只为自己打算,损害群众利益的;以及涉嫌违纪违法正
在接受调查处理,或存在其他不符合党员条件情形的,一律实行
“一票否决”,坚决挡在党的门外。三是构筑政治防线。大力督
促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严格落实政治审
查制度,并牵头建立了由组织、纪检、政法、公安、信访等多部
门参与的联审机制。在确定发展对象前,对其个人情况、家庭及
主要社会关系进行全面“体检”和“政治筛查”,有效预防和及
时解决了“带病入党”、伪造材料、徇私舞弊等问题,并对一些
长期不发展党员的“空白村”进行了重点督导。
(二)以严密的程序步骤,夯实培养“发展关”。一是坚持
组织上入党和思想上入党相统一的原则,紧扣发展党员工作的每
一个流程节点,做细做实培养教育工作,确保程序严谨规范、过
程严肃认真。二是抓紧源头储备,优化“蓄水池”。针对农村地
区人才外流、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指导各村党支部建立了由优
秀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
群体组成的“三乡人才”信息库,并将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重
要来源,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对于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
员的村,由县级组织部门统一建立管理台账,逐一剖析原因,
选派党建指导员“一对一”指导,限期完成整改。三是抓细联系
培养,明确“引路人”。为破解培养联系人因工作变动或外出等
原因导致的培养责任悬空问题,推行了差异化、精准化的联系培
养模式。对在本地生产生活的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安排村“两委”
班子成员、党性强且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先进模范党员担任培养
联系人;对在外务工的流动入党积极分子,则统筹安排其务工地
流动党员党支部的优秀党员或家乡驻外党组织的负责人进行联
系培养,确保思想引导和组织吸纳工作不断线、不缺位。四是抓
严基本制度,规范“全流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发展党员“五
必谈”制度,即党支部书记在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必谈、在
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必谈、在列为发展对象后必谈,基层党委
在审批接收预备党员前必谈、在预备党员转正前必谈,确保及时
掌握思想动态。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入党宣誓仪式的规程,增强
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近期还集中开展了预备党员未按期转正
问题的专项排查,并对《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填写、党员档
案规范化管理等工作进行了系统指导。
(三)以严明的责任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关”。通过构建
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各项要求
落到实处。一是强化高位推动与督促指导。市、县两级组织部门
均明确规定,部务会(委会)每年至少开展 1 次专题研究发展党
员工作,分管部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人必须至少确定 1 个村(社
区)作为基层党建联系点,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同时,将农村发
展党员情况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和基层党组织书
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核心内容,与评优评先、干部使用
挂钩,一体化推动责任落实。二是压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制
定并下发了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在发展
党员工作中的职责清单,清晰界定了党委书记、组织委员、支部
书记等关键岗位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县级组织部门每年至少开展
1 次履职情况专项检查,对责任不落实、把关不严格、工作走过
场的,严肃追责问责,有力推动了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严格把
关。三是提升党务干部业务能力。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
后的有利契机,对全市新任基层党务干部开展了全覆盖集中培训,
并严格落实新任组织委员“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在培训课程
设计中,将发展党员工作的政策解读、流程规范、案例分析作为
必修课,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站位、专业素养和实
践操作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深层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在规范农村党员发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乡二元结构等深层
次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党员队伍建设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截
至 2025 年上半年,根据最新统计公报,全国党员总数已突破 1
亿人,达到 10027.1 万名,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日益巩固。
然而,在结构层面,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党员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整体活力有待增强。一是
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堪忧。调研发现,部分农村党支部
党员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在 X 县 X 镇 X 村,60 岁以上党员占
比超过 70%,其中 60-70 岁年龄段的党员占比高达 64.4%,而 35
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仅有 2 名。党员年龄的自然增长,叠加农村青
年党员补充不足,导致党组织的“新鲜血液”供给乏力,长此以
往将严重影响党组织的朝气和战斗力。二是文化结构偏低,能力
素质亟待提升。与全国党员队伍学历水平持续提升,大专及以上
学历党员占比超过半数的总体趋势相比,我市部分农村地区党员
的文化结构优化任务依然艰巨。在被调研的村中,高中及以下学
历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