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中央生态环境
保护督察整改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对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和省
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严峻形
势,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以
最有力的举措、最务实的作风,坚决打赢这场整改攻坚战。刚
才,*书记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抓好督察整改的
极端重要性,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想性、指导性、
针对性都非常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市
生态环境局、*县、*区等单位也作了发言,态度坚决,措施具
体。下面,我结合自己分管领域的工作和近期的调研思考,讲三
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最清醒的认识看待整改任务的艰巨性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
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是检验我们“四
个意识”牢不牢、“两个维护”做得好不好的“试金石”。抓好
督察整改,不仅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推动我市高质
量发展、建设美丽*必须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在市
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我们的
天更蓝了,今年1至6月,我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6.2%,优良天
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我们的水更清了,全市17个国考断面
水质优Ⅲ比例达到100%,消除了劣Ⅴ类水体;我们的地更绿
了,累计完成19.72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昔日的“城市伤
疤”正在变为“生态绿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市上
下的心血和汗水,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属于过去,问题就在眼
前。中央督察组此次反馈的问题,既有历史遗留的沉疴顽疾,也
有新发展阶段出现的短板弱项;既有点上的具体污染问题,也有
面上的共性制度漏洞;既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深层次矛
盾,也有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作风问
题。这些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充分暴露了我们在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
么一些老问题反复出现、屡禁不止?为什么有的地方在产业整治
提升上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为什么有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迟迟无法达标?为什么有的河长巡河还停留在“打卡式”应
付?归根结底,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站位还不够高,对“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还不够深,对新发展理念的贯
彻还不够彻底,动真碰硬的决心和勇气还不够足。会上发言
的*县,其铸造产业整治提升的问题被督察组点名,就是一个深
刻的教训。这警示我们,整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思想和侥
幸心理,必须以“归零”的心态、战斗的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
整改工作中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
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上来,把抓好督察整改作为当前
一项压倒性的硬任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不
折不扣地完成好各项整改任务。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最坚决的行动推动整改措施的系统性
整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标本兼
治、综合施策,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紧密结合起来,确保
问题改彻底、不反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下一
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猛药去疴,在“点上问题”整改上务求实效。对
于督察组明确指出的具体问题,必须建立清单、拉条挂账、销号
管理,做到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要拿出
雷霆手段,依法依规、从严从快处置。对那些被点名的企业,比
如*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废气收集处理不到位、烟粉尘污染严
重,必须坚决执行停产整治要求,整改不到位绝不允许恢复生
产。相关的责任单位要派专人驻厂监督,聘请权威专家对整改方
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整改的技术路径是科学的、有效的。对于
整改责任不落实、进展缓慢的单位,要及时预警、通报、约
谈,确保压力层层传导到位。特别是*县、*区、*区等被直接点
名的地区和市水务局、市城管局等部门,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
任,以案为鉴,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拿出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的整改方案,做出表率,做出示范。
(二)坚持举一反三,在“面上问题”治理上深化拓
展。“解剖一个麻雀”,是为了解决“一类问题”。我们不能满
足于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必须深刻汲取教训,由点及面,在全市
范围内开展同类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一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深化拓展。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
能源结构偏煤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这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
源。必须以此次督察整改为契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落
实《*市钢铁、焦化、水泥、火电行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方
案》,严禁新增“两高”项目产能,对现有企业要分类施策,推
动环保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淘汰关停。
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
破2000亿元。要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
性新兴产业,引导光伏、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经开
区、*县、*市等重点区域集聚,加快形成“一核带动、多点支
撑”的绿色产业新格局。二是要在污染防治攻坚上深化拓展。要
统筹推进“气水土”协同治理。精准治气方面,要紧盯PM2.5和
臭氧协同控制,深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综合治理,特别要
加强对铸造、化工等重点行业的V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