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违规吃喝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专题警示教育大会,绝非小题 大做,更不是老生常谈。近期,我市查处的多起党员干部违规吃 喝案例,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有的干部在农家乐“隐蔽包 厢”里酒杯交错,背后是项目审批的暗箱操作;有的在企业食堂“便 饭”名义下吃拿卡要,换来的是群众对营商环境的失望眼神;还 有的借“老乡聚会”名义搞小圈子宴请,瓦解的是党组织的凝聚力。 这些看似“人情往来”的饭局,实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突破纪 律底线的“突破口”,更是割裂党群干群关系的“利刃”。 就在上个月,城郊某镇党委书记在私人会所组织的一场“生 日宴”上,收受了 7 家企业负责人的“贺礼”,席间敲定的 3 个工 程项目,事后均查出利益输送问题。这起案例警示我们:违规吃 喝从来不是简单的“舌尖上的问题”,而是关乎党性原则、关乎政 治生态、关乎人心向背的大是大非。今天这堂党课,就是要通过 剖析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大家看清违规吃喝的“七 寸”,找准作风建设的“穴位”,真正做到以案为镜、以案明纪、 以案促改。 一、认清形势,洞察违规吃喝顽疾的顽固性与隐蔽性 违规吃喝问题是作风建设的“顽瘴痼疾”,其表现形式随着时 代发展不断演变,对党风政风、党群关系造成严重损害。深入剖 析当前违规吃喝问题的新形势、新特点,是我们精准施策、有 效整治的前提。只有清醒认识其顽固性与隐蔽性,才能破除“一 阵风”思想,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 在高压反腐态势下,违规吃喝问题虽表面得到一定遏制,但 实际树倒根存,仍呈现出顽固性与反复性。这种顽固性首先体现 在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上。一些党员干部长期受“无酒不成席”“酒 桌好办事”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将违规吃喝视为“人之常情”“工 作需要”,甚至认为这是“有能力”“有人脉”的象征。即便在多次 警示教育后,仍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一次没关系”“不被发 现就没事”,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就像我市某局一位退休老 干部在访谈中提到,他在职时曾多次参与违规吃喝,当时并未觉 得有何不妥,直到近年来看到身边人因此受到处分,才意识到问 题的严重性,但这种思想转变往往滞后于制度要求和时代发展。 从行为惯性来看,违规吃喝也具有极强的顽固性。不少干部 在长期的工作往来中,形成了固定的“饭局圈子”,逢年过节、项 目推进、人事变动等节点,都少不了要“聚一聚”“喝几杯”。这种 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便很难打破。去年,我市开展过一次违规吃 喝专项整治行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饭局数量大幅减少。 但风头一过,一些隐蔽的饭局又悄然恢复,甚至比以前更加谨慎 和隐蔽。某企业老板透露,整治行动期间,他暂停了所有对干部 的宴请,但半年后,就有干部主动暗示“好久没聚了”,违规吃喝 的惯性可见一斑。 再看隐蔽性,其表现更是多种多样,给监督检查带来极大挑 战。在场所选择上,从公开转向私密的趋势愈发明显。过去,酒 店、餐馆是违规吃喝的主要场所,如今,私人会所、隐蔽农家乐、 居民住宅甚至机关单位的闲置用房都成了新的“据点”。这些场所 大多远离市区,装修普通,门口没有明显标识,只有“自己人”才 知道具体位置和进入方式。 我市 x 查处的一起案例就很典型:某街道办主任将自己位于 郊区的一处闲置别墅改造成“私人餐厅”,平时由亲戚负责打理, 只接待“信得过”的人。他多次在这里组织违规吃喝,参与人员包 括辖区内的企业负责人和其他部门的干部,每次都以“家庭聚 餐”“朋友小聚”为借口。直到有人匿名举报,纪检监察机关通过 蹲点守候、调取周边监控等方式,才将这个隐蔽的违规吃喝场所 查处。 还有些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的会议室、接待室临时改 造成“饭局现场”。某市属国企的一位总经理,经常在周末以“加 班开会”为由,让食堂准备高档菜肴,邀请合作方和上级部门的 人员在会议室吃喝,结束后再将费用计入“会议经费”。这种利用 单位内部场所进行违规吃喝的行为,更具迷惑性,难以被发现。 在费用承担方式上,也从直接的公款支付转向了更为隐蔽的 转嫁和套取。让管理服务对象买单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一些干 部在与企业打交道时,明里暗里暗示企业安排宴请,甚至直接指 定酒店和菜品标准。企业为了争取项目、获得政策支持,往往不 敢拒绝。我市 x 的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就曾无奈地表示,一年下 来,用于接待各部门干部的费用占了企业利润的近 10%,这些费 用大多通过虚增成本、少缴税款等方式消化,不仅增加了企业负 担,也破坏了市场公平。 通过虚开发票、拆分账目套取公款报销的手段也不断翻新。 有的将违规吃喝费用拆分成“办公用品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多 个项目,分别开具发票报销;有的与餐馆、酒店勾结,将高档菜 肴、酒水换成普通菜品的名称开票;还有的甚至通过关联企业“走 账”,将费用转嫁到其他项目中。我市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在一次 外出考察期间,组织同行人员在高档酒店吃喝,花费近 2 万元。 为了报销这笔费用,他让酒店开具了“教材购置费”的发票,然后 通过辖区内的一所学校将钱套取出来。这种手段隐蔽性极强,若 非后期审计时发现发票与实际业务不符,很难被察觉。 在参与人员和名义上,违规吃喝也越来越“讲究策略”。“不 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等新变种层出不穷。一些干部 怕在本地被人发现,就跑到邻市甚至外省的“朋友”那里吃喝,费 用由对方承担,美其名曰“交流学习”。某开发区管委会的几位干 部,就经常以“考察项目”为由,到周边城市的企业“调研”,实际 上主要目的就是吃喝游玩,费用由当地的合作企业承担。 借招商引资、调研考察之名行违规吃喝之实的情况也屡见不 鲜。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确实需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但 少数干部却把招商引资当成了吃喝玩乐的“幌子”。我市 x 在一次 招商引资活动中,县委副书记带队考察一家外地企业,原本计划 一天的行程,却被拉长到三天。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安 排的宴请和娱乐活动中度过,真正与企业洽谈项目的时间不足半 天。这种“假招商、真吃喝”的行为,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也损 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 此外,违规吃喝的“圈子化”特征也日益明显。一些干部通过 建立“酒局圈子”,形成利益共同体。圈内的人相互请托、相互关 照,圈外的人则难以进入。这种“圈子文化”往往与腐败问题紧密 相连,很多项目审批、人事安排等敏感事项,都是在酒桌上敲定 的。我市查处的一起系列腐败案件中,一个以某局局长为核心的 “酒局圈子”共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