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坚守教育初心践行作风建设以清正
之风培育时代新人
同志们:
今天,我们聚焦中央作风建设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围
绕“坚守教育初心、践行作风建设、培育时代新人”主题上专题
党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央作风建设精神作为新时
代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教育领域“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高
度契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教育系统落实作风建设精神,不
是简单的“纪律要求”,而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
的内在需要,是净化教育生态、维护教育公平、培育时代新人的
必然要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师德师风成为教育行风的
“第一标准”
(一)以政治引领筑牢师德根基。立德树人,首先要解决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教
育领域落实作风建设精神的政治底色。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教材”,纳入教师培训
“必修课”——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将“两个维护”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堂上守好“政治关”,
杜绝错误思潮渗透;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围绕“教师的初心
是什么”“为谁站好三尺讲台”等主题,推动教师从思想深处厚
植“国之大者”情怀,把“为党育人”的使命融入每一堂课、每
一次师生互动中。去年,我们组织“百名教师访红色基地”活动,
老师们在延安窑洞前重温入党誓词,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感悟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许多教师回来后主动调整教学
计划,把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学生评价“课堂有了‘温度’,
信仰有了‘模样’”。这说明,政治引领到位了,师德师风就有了
“主心骨”。
(二)以制度建设划定行为底线。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靠“自
觉”,更要靠“制度”。要细化师德规范,对照中央作风建设精神,
结合教育行业特点,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明确“严
禁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严禁在教育教学中敷衍塞责”等具体禁令,让教师清楚“什么
不能做”;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年
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全过程,对违反师德的行为“零容
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完善举报监督机制,
开通“师德师风监督热线”“网上举报平台”,主动接受学生、家
长和社会监督,让师德师风建设在“阳光”下运行。我市某中学
教师因接受家长宴请并收取礼品被举报,我们迅速启动调查,依
规给予记过处分并调离教学岗位,同时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以
案促改”专题活动。这件事警示我们,制度的“笼子”越严密,
师德的底线越牢固,教育的行风越清正。
(三)以典型示范涵养育人情怀。作风建设精神的落实,
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用心教书、用情育人”的行动中。要选树“身
边的榜样”,开展“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挖掘一线
教师中扎根乡村、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典型案例,让广大教师
学有标杆——比如我市乡村教师李 XX,30 年坚守山区学校,用
微薄工资资助 47 名贫困学生,自己却住在简陋的教师宿舍,他
的故事被学生写成作文《大山里的灯塔》,感动了无数人;要讲
好“师德故事”,通过师德报告会、教师论坛等形式,让榜样走
上讲台分享育人经历,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要营造“尊
师重教”氛围,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让
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从
而自觉把作风建设精神转化为“潜心育人”的内生动力。一位老
教师曾对我说:“当看到自己教的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这种朴素的情怀,正是师德师风最
生动的注脚,也是我们弘扬典型、涵养情怀的意义所在。
二、整治学术不端与科研经费滥用,净化学术生态的“一方
净土”
(一)聚焦“求实求真”,向学术不端“亮剑”。学术研究是
教育系统的“重要阵地”,落实作风建设精神,必须坚决破除学
术领域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要严打“数据造假”,对论文抄
袭、实验数据篡改、项目成果虚报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运用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全流程筛查,对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
依法依规撤销荣誉、追回经费,并纳入学术诚信“黑名单”;狠
刹“挂名之风”,规范学术成果署名规则,严禁无实质贡献者“搭
便车”,尤其杜绝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挂名捞取学术资本”的行
为;纠正“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学者把精力放在“真研究”“解
决实际问题”上。某高校去年在自查中发现,某科研团队为追求
论文数量,将一项研究成果“拆分成”多篇低质量论文发表,学
校立即责令整改,取消团队当年评优资格,并修订《科研成果评
价办法》。这件事告诉我们,学术生态的净化,必须从破除“浮
躁之风”开始,让“求实求真”成为学术研究的“金标准”。
(二)聚焦“规范高效”,向经费滥用“开刀”。科研经费是
“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要完善经费
管理制度,细化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报销审核、绩效评估等流程,
明确“设备采购、差旅会议、劳务报酬”等支出标准,杜绝“无
依据报销”“虚假发票冲账”等行为;推行“阳光化”监管,建
立科研经费“全流程追溯系统”,从预算申报、资金拨付到使用
核销全程留痕,引入第三方审计和师生监督,让每一笔经费都
“看得见、查得清”;强化责任追究,对挪用、套取、私分科研
经费的行为,不仅要追回资金,还要追究项目负责人和相关管理
人员的责任,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我市在科研经费专
项审计中发现,个别单位存在“虚构合作项目套取经费”问题,
我们联合纪检、财政部门严肃查处,追回资金 XX 万元,相关责
任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这警示我们,科研经费管理容不得半点
马虎,必须以“严”的基调守好“钱袋子”,让经费真正服务于
科研创新。
(三)聚焦“价值引领”,让学术回归“初心”。净化学术生
态,根本上要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要开展“学术道
德专题教育”,将学术规范纳入新教师入职培训、研究生新生教
育,通过案例教学、诚信承诺等方式,筑牢“底线思维”;弘扬
“科学家精神”,组织教师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事迹,引导大家把科研目标瞄准“国
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而不是盯着“帽子”“票子”;搭
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开展跨学科、接地气的研究,让学者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学术的价值,比如我市组织的“高校科研
团队进企业”活动,推动 20 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教
师体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落在产业中”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