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研讨
交流发言:深学细悟强根基,实干笃行显担当
同志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的光辉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
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斗争精神、付出艰苦努力发展起
来。”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这
一重要著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提升政
治能力、理论水平和实践本领的根本途径。下面,我结合镇长
职责和工作实际,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核心要义,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
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谈
治国理政》第五卷以其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系
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本质要求,为我们奋进新
征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作为镇长,必须带头学深悟透,准
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切实将学习成果转
化为推动*镇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
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把握理论高度,领悟思想伟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的飞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深刻回答了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理论贡献体
现在多个维度:一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标志
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二是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
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
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
新选择;三是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学习这些内
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其
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
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更加自觉地
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拓展认识深度,明晰战略部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强烈的历史自觉和
战略自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全局性、长远性、系统
性的战略谋划。其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突出系统
性,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服务于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
政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二是体现实践性,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
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等重大课题,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
表;三是富于斗争性,要求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
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对于乡镇工作而
言,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些战略部署背后的深远考量,自觉
将*镇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
进,确保我们的工作不偏向、不掉队、不落伍,始终沿着正确
方向前进。
(三)强化实践维度,汲取奋进力量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近
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仅是理论巨著,更是行动指南。它深
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论一旦被群众掌
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书中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
质生产力”、“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完善基层治理体
系”等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乡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
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
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紧密联系*镇改革发展稳定
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紧密联系自
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
思路、促进发展的具体举措、改进作风的显著成效,不断提高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二、紧密结合镇域实际,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为
我们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找准贯
彻落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造性地将党中央的宏伟蓝图转化
为*镇的生动实践,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富有特色、惠及群
众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聚焦产业升级,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是发展的基石,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镇域的现代
化。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紧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要改
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镇现有产业基础,运用新技术、新业
态、新模式赋能传统制造业和农业,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
级、管理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培育壮
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引
进和培育符合*镇实际的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绿
色经济等领域寻求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优化产
业发展环境。持续深化“放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