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
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蕴含着理论
创新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国际关系研究既属于理论研究
范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也关涉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
何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建构与两个大局相匹配的中
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为理解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提供
中国自己的理论框架?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如
何把实践命题深化为理论课题,进而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
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围绕这些问题,《人民论坛》杂志社
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
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xx 进行交流。
中国和西方的国际关系经验不同,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
实践
《人民论坛》杂志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学
界研究热点。就国际关系学科来说,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
系,有哪些现实背景?
xx: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
来,这一命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和研究重
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也是几代中国学人的夙愿。中国
式现代化实践前无古人,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
力和广阔空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
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具有强大国际影响
力的负责任大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又处在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构
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
从历史与现实看,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拥有
悠久和丰厚的实践经验。中国拥有数千年不中断的文明史及丰
富的外交实践,有近代以来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惨痛经历,有新
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各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如果我
们能够把这些实践经验概念化理论化体系化,不仅可以产生各
种不同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而且可以形成真正能够解释和
预测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的理论工具,用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
知识体系,为国际学术界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实际建构过程中,学者面临着哪
些挑战?
xx:首先是在思维方式上,仍有学者有意无意地生搬硬套
西方思维方式或者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而没有充分考虑中
国实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已经
培养了规模可观的国际关系研究队伍,也产出了越来越成熟的
理论成果。曾经,西方几种国际关系理论,包括(新)自由主
义、(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一度在国内学术界盛行。近些
年来,随着我国学者自主意识增强,这种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
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新时代以来,我国
广大学者意识到,不能照搬西方理论来阐释和总结中国的国际
关系经验,而要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进行自主创新。正如西
方学者往往从古希腊城邦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寻找思想
源泉一样,国内一些学者也试图从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历史来寻找灵感。从那时到近代,中国拥有丰富的处理国
家间关系的经验。总结中国的经验很重要,但过程并不容易,
至少有两个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在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时,需要避免以西方的思维
方式来分析中国经验。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经验,被有些人拿
来当作验证西方概念和理论的案例,看似有学术创新,实际上
是“西方概念、中国材料”“西方命题、中国案例”。这样的研
究表面上中国是主体,但无法形成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原创性
概念和理论。
其二,国际关系是现实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
所面临的环境差异很大。中国古代的知识经验可以借鉴,但很
难帮助我们建立能够完全解释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体系。西方
学者借鉴古希腊城邦国家相互交往与战争的历史经验,主要是
为了探讨国际关系的本质,因此他们借用的是霸权、权力、联
盟等对其有用的一些概念。
《人民论坛》杂志社: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
系,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xx: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西方国家国际关系和外交
实践之上,能够解释西方经验,但无法解释中国的国际关系和
外交实践。很显然,中国和西方的国际关系经验并不相同。实
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或几个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国际关系
理论,也不存在一个或几个可以拿来就套用的国际关系理论。
即使西方国家之间,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不尽
相同的,尽管其在文化方面有类似之处。再进一步说,即使是
欧洲国家之间,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