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专题党课上的
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晚间时间召开专题党课,主要任务是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结合
我县近年来发展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根本
遵循,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理念升级带动发展提质。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新发展
理念的理解在深化、行动在自觉,但也有部分同志存在“学
用脱节”的倾向——有的把新发展理念当“标语口号”,落
实时还是老套路;有的觉得“县域太小,创新用不上”,习
惯于“等靠要”;还有的对“高质量”理解片面,只盯着 GDP
增速,忽视了生态、民生等“隐性指标”。这些问题,反映
出我们在理念转化上还有差距。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近
期的调研和思考,和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新发展理念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破解发展难
题的“金钥匙”——从“为什么”到“必须用”的现实逻
辑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
出新发展理念;2020 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
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
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
础上形成的”;2025 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
转型升级加速的新形势,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
我们 XX 县来说,这一点尤为切肤。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突围困境”的“导航仪”。
过去十年,我县依靠资源型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
济总量扩张,但“成长的烦恼”也日益显现:2024 年,全县
规上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企业占比仍达 38%,单位 GDP 能
耗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12%;农业方面,虽然粮食产量稳定,
但特色农产品品牌附加值低,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
45%,低于全省平均 8 个百分点;民生领域,城乡收入比仍
达 2.3:1,农村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 60%。这些问题,表面看
是发展阶段的“惯性使然”,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路径依
赖”。去年,我们痛定思痛,关停了 3 家产能落后的建材厂,
引进了 2 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当年工业税收反而增长了
18%;在南部山区试点“生态茶园+乡村旅游”模式,带动周
边 5 个村集体年增收超 200 万元。这组数据对比告诉我们:
只有打破“路径依赖”,才能打开发展新空间。
第二,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抢占先机”的“先手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长三角、珠三
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主导阶段,而我们仍处于“要素
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但“慢”不等于
“晚”,关键是要找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比如,我们
依托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正在谋划“大别山区
域物流分拨中心”,目前已与 3 家快递龙头企业达成初步合
作意向;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与 XX 大学共建“智慧农业
实验室”,研发的“茶叶生长智能监测系统”已在 12 个茶园
推广,预计可降低人工成本 30%、提升茶叶品质 15%。这些
实践证明:只要理念对了、方向准了,县域经济同样能在新
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
第三,新发展理念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速度换挡”,而是“质量跃升”,核
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冬天,我县遭遇罕见
冻雨灾害,东部山区 3 个乡镇因道路结冰断电断网,群众出
行受阻、农产品滞销。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如果我们的基
础设施、公共服务、应急体系没有跟上“高质量”要求,经
济增长再快也守不住民生底线。今年,我们把“民生七有”
纳入新发展理念考核体系,新建农村公路 120 公里,实现所
有行政村“双车道”全覆盖;在城区增设 10 处“15 分钟生
活圈”便民服务点,覆盖养老、托幼、医疗等 20 项功能。
这些改变,群众满意度调查从去年的 82%提升到 91%。这启
示我们: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在人民,只有让发展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才能获得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二、新发展理念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指导实践的
“方法论”——从“学原文”到“解真题”的落地路径
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实践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
梳理了“五个转化”的工作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把“创新驱动”转化为“产业突围”的硬支撑
——既要“无中生有”,更要“有中生新”
创新不是“高大上”的专利,对县域来说,关键是围绕
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去年,我们调研发现,全县 60%的规上
企业存在“技术需求清单”,但只有 15%的企业与高校院所
建立了合作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搭
建“企业出题、专家解题”平台,每季度举办“产业技术对
接会”,今年已促成 12 项产学研合作,其中“新型环保涂料
研发”项目已实现量产,预计年产值超 2 亿元;二是设立
“创新奖补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按 20%比例补贴,今年
已有 27 家企业申报,撬动社会研发投入 1.2 亿元;三是培育
“本土创新人才”,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吸引 32 名在外
专家回乡创办科技型企业,其中 XX 智能装备公司研发的“自
动化包装生产线”填补了省内空白。这些做法证明:县域创
新不必“贪大求全”,只要聚焦主导产业、瞄准市场需求,
就能实现“小创新”撬动“大发展”。
(二)把“协调发展”转化为“城乡融合”的新图景
——既要“补短强弱”,更要“各美其美”
协调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提低扩中”。我县城
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是:城区公共服务集中了全县 70%
的优质资源,而农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仍有短板;东部
工业强镇与西部生态弱镇之间产业联动不足,2024 年东部镇
财政收入是西部某镇的 8 倍。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