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主要任
务是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点方向,动员
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共同谱写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
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坚定文化
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市委、市政
府始终将非遗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为主、抢
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了一系列
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在砥砺奋进中坚定文化自信
回首过去几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步履坚实,成果丰硕。
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传
承。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打造了项目、传
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承保护模式,
为我市非遗工作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四个关键要素紧密联动,形成
合力。在项目层面,我们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名录体系。通
过深入普查与精细梳理,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 9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达到 4 项,省级项目 10
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
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如璀璨的明珠,镶
嵌在我市的文化版图之上。在传承人层面,我们深知“人”
是传承的核心。我们持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扶持与
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 316 人。我
们不仅为他们提供荣誉和支持,更通过“以演代训”、举办
研修研培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
确保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基地层面,我们着力
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1+N”保护传承平台。以市级非
遗综合传习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多个单体项目展示馆、
传习工作室、非遗文化艺术团、业余表演剧团以及生产性保
护基地。从 XX 艺术博物馆到 XX 非遗体验中心,从 XX 展
馆到 XX 文化产业园,这些星罗棋布的非遗景点与基地,既
是静态的展示窗口,更是活态的传承空间,有效推动了保护
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在保护单位层面,我们明确责任,落实
到岗,为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指定了具体的保护单位,确保事
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保护
网络。
在“四位一体”模式的强力驱动下,我市非遗的活化利
用之路越走越宽。我们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散
落的“遗珠”串成闪亮的“项链”,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
色的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文化的魅力,在
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工匠精神。我们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同频
共振,支持建设了一批特色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转化为群
众手中的“真金白银”,成为文化富民、文化惠农的新业态,
使许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传承了文化,又鼓起
了腰包。
今天的会议,我们为新评定的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和项目
保护单位颁发证书、授予牌匾,并表彰了年度优秀传承人。
这既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全市非遗工作者的激
励。同时,市政府与 XX 市文化艺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
同举办第二期 XX 戏与 XX 戏传习班,这标志着我们在专业
人才培养、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
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的默默坚守与无
私奉献,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市
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在深刻洞察中明确发展航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
工作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传承发展,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重大部署为我们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遵循。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空前高
涨,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热情持续升温,为非遗
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土壤。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
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普及,为非遗的记录、传播和创新性
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这些都为我们推动非遗工
作再上新台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挑战来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
传承链条的脆弱性依然存在。一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年事
已高,青年一代的传承意愿和能力有待加强,“人走技失”
的风险客观存在。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解决
好“青黄不接”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二是保护
与利用的平衡点仍需精准把握。在推动非遗融入市场的过程
中,部分项目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庸俗化的苗头,
冲淡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在保持非遗本真
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统一,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定力。三是活态传承的生态环境
有待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非遗项目赖以生存
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其应用场景萎
缩,与当代生活的连接不够紧密,存在被“束之高阁”、成
为“橱窗展品”的风险。四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
突出。部分热门项目备受关注,资源相对集中,而一些小众、
冷门的非遗项目则面临着关注度不高、扶持力度不足的困境,
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