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育儿降成本,彰显“投资于人” ..................................36
12.城市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座难求”,如何升级公共学
习空间? ......................................................................39
13.以“三项整治”提升学生生活幸福感 ..........................42
14.免费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向新向好 ......................45
15.“16 项负面清单”持续塑造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新秩序48
别让恐怖游戏“抓住”未成年人
近年来,以“规则怪谈”“海龟汤”等为代表的规则推理类
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传播。此类游戏设
定一系列看似合理实则荒诞恐怖的游戏规则或猜谜文本,刻意
模糊正常与异常、合理与荒诞的界限,让不少青少年陷入“认
知混乱、迷失自我、精神惊恐”的泥沼中,对心智不够成熟的
未成年人影响尤甚。当前,此类游戏已侵入校园,易催生校园
暴力,甚至触发学生非正常死亡等极端情况,亟须相关部门重
视。
荒诞恐怖游戏侵入校园
以矛盾规则构建恐怖叙事的“规则怪谈”和以情境猜谜为
载体的“海龟汤”游戏,已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不短时间。因
其契合青少年求知猎奇等特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迅速传播流
行,并渗入校园,成为部分青少年亚文化社交的载体。
玩过“规则怪谈”游戏的骆同学说,他参与的怪谈游戏,
通常会讲述角色死亡的过程,故事内容大多贴近现实,整体风
格非常压抑。谈及该游戏流行的原因,他说,觉得没法从父母
那获得足够的爱,也不可能寄望于从老师那里获得完全的情感
寄托,因此更多去寻求同龄人之间的陪伴,最后则演变成为群
体畸形的情绪释放。
“青少年长期沉浸此类游戏,极易诱发心理危机,加剧未
成年人被伤害风险。”浙江警察学院副教授叶枝介绍,他们发现
一些“规则怪谈”还描述了极端的生存游戏规则,要求参与者
完成诸如“在高楼上行走”“自残自伤”等危险任务,同时设置
了不完成任务会“消失”或“被人带走”等规则。
“虽然这些游戏参与人可以不完成任务,但规则带来的心
理胁迫感,甚至线上线下的群体嘲弄施压,极有可能让参与者
贸然尝试危险行为。今年 3 月,我国东部地区一小学生在参与
类似‘规则怪谈’游戏后,于第二天早上跳楼自杀。”叶枝说。
逐渐觉察出“规则怪谈”对人的情绪会产生极大负面影
响、后成功脱离该游戏圈的黄同学说,怪谈的游戏主题看似贴
近现实,实则荒诞地解构现实、怀疑现实,让游戏者好似身处
一个“楚门的世界”,在这种半真半假的“伪现实”引导下,一
些青少年容易产生“世界没有爱”“不相信任何人”的轻生解脱
念头。
在“海龟汤”游戏中,半月谈记者也发现大量关于自杀、
分尸、精神操控等内容的文本充斥其间,并流行于校园。以
《外婆的腌菜坛》文本为例——汤面(发问):留守儿童发现外
婆总对腌菜坛说话,坛里渗出血水。外婆死后他打开坛子,里
面是母亲的颅骨。汤底(谜底):母亲打工返乡撞见外婆卖婴(主
角妹妹),(母亲)被(外婆)灭口腌渍,与外婆对话是赎罪仪式。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以“重度恐怖”“悬疑”“惊悚”为
主题的“海龟汤”游戏卡牌,已大量在电商平台上售卖,不少
学生通过玩这种解谜游戏,课下频频讨论“尸体”“死”“杀
人”等话题,有的学生还产生“精神紧张、做噩梦”的情况。
价值观扭曲,伪装性强
受访群体表示,部分“规则怪谈”“海龟汤”等游戏价值观
扭曲、伪装性强,但监管困难。
——价值观扭曲。不少“规则怪谈”通过“未知恐惧”和
“规则压迫感”制造紧张氛围,以“违反规则就会消失”“必须
每天完成特定动作才能存活”等条件作为威胁,对未成年人情
感、认知和行为产生操纵性影响。如在不少校园规则怪谈中,
旁观者被设定为“冷漠的旁观者”,旁观者目睹受害者被霸凌时
必须保持沉默,要求禁止互助与揭发,否则将会被诅咒。这种
“暗黑”规则不仅容易异化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更诱导青少年
以背弃人性的方式践行“合法恶行”。
——游戏伪装性强。半月谈记者发现,“规则怪谈”常以
“员工手册”“游客须知”“安全守则”等现实世界常见的功能
性文本形式呈现,不易触发敏感词审核或家长教师的警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