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年轻干部,
要敢说“我不怕”!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年轻干部,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成
长心得,我既紧张又荣幸。还记得刚走出校园时,我曾无数次想
象自己的工作场景:或许是在重要会议上建言献策,或许是在项
目一线攻坚克难,又或许是在服务群众时收获认可。可真正入职
后才发现,日常面对的多是“不起眼”的活儿——整理会议纪要、
核对报表数据、接听群众来电,甚至是帮同事分发文件。一开始,
心里确实有落差:“我学了这么多年,难道就只能做这些?”“这
么卖力干,领导能看见吗?”
后来在跟老同事聊天、参加组织培训时,我慢慢明白:年轻
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踩实”。今天,
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三个“不怕”,也算是对自己
的提醒和勉励。
一、不要怕“被忽视”——“不起眼”的小事,是成长的
“垫脚石”
刚入职那阵子,我最怕的就是“努力被淹没”。比如连续加
班整理了 3 个月的档案,却没收到一句表扬;精心准备的工作汇
报,在会上只被简单提了一句。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
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直到有次跟单位的张科长聊天,他给我
讲了他的故事:
20 年前,张科长刚进单位时,负责的是“最没技术含量”
的文件收发。别人觉得这活儿“谁都能做”,他却没应付:收到
文件后,会按“紧急程度+业务类别”分类,在每份文件上贴好
便签,标注“需协调部门”“建议办结时间”;发出的文件,会登
记台账,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就这么干了两年,单位里谁要找历
史文件、谁要查政策依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后来单位承担
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梳理近 10 年的政策文件,张科长凭借
自己整理的台账,仅用 3 天就完成了别人预计 1 周才能做完的工
作,一下子成了“关键帮手”。
他跟我说:“年轻干部最怕‘眼高手低’,总觉得小事‘掉
价’,却忘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整理的每一份纪要,都是
在学习领导的思维逻辑;你核对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培养严谨
的工作习惯;你接的每一个群众电话,都是在积累沟通的技巧。
这些‘看不见’的积累,就像给房子打地基——地基越深,房子
才能盖得越高。”
总书记曾说:“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
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被忽视”的日子,其实
就是我们的“墩苗期”。那些看似“没亮点”的工作,不是“浪
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出彩”攒力气。就像农民种庄稼,
播种后要经历漫长的“扎根”阶段,地面上看似平静,地下的根
须却在拼命向深处生长——只有根扎得稳,后续才能扛住风雨、
结出硕果。
所以现在的我,再面对“不起眼”的工作时,会多问自己三
个问题:“这件事里藏着什么可学的东西?”“我能不能比上次
做得更细致?”“我的工作能给同事提供什么帮助?”慢慢发现,
原来“被忽视”的不是努力,而是我们对“价值”的误解——当
我们把小事做透、把基础打牢,“被看见”只是时间问题;就算
暂时没被看见,那些沉淀下来的能力,也早已成为自己的“底
气”。
二、不要怕“被折腾”——“不安稳”的挑战,是能力的
“加速器”
入职半年后,我刚把手头的业务摸熟,正想“按部就班干稳
当”,领导却突然安排我参与一个跨部门的临时项目,还兼任了
支部的宣传委员。那段时间,白天要跑项目调研,晚上要写宣传
稿,周末还要整理调研数据,每天忙得像“旋转的陀螺”。有好
几次,我都想跟领导说“我应付不过来”,甚至觉得“这就是瞎
折腾,把我当‘万能替补’用”。
直到项目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年
轻干部不要怕‘多干活’,每一次‘折腾’,都是给你们‘补能力’
的机会。”现在回头看,那段“被折腾”的日子,确实是我成长
最快的阶段:
以前我只懂自己的业务岗,参与跨部门项目后,才摸清了单
位“业务-财务-人事”的运转逻辑,现在跟其他部门沟通时,能
一下子抓住关键;以前写材料只会“照模板套”,兼任宣传委员
后,为了写好一篇党员故事,我跟着老党员跑了 3 次社区,学会
了“用细节打动人”,现在写的材料不仅能“达标”,还能被评为
“优秀文稿”;以前遇到突发情况会慌神,项目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