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党建理论汇编(10篇)(2025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共产党赢得抗日战争的历史主动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直面日 本军国主义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中国共产党 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使命担当,主动扛起民族救亡 的大旗,以科学的理论指引、高明的战略部署和广泛的群众动 员,使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转变为聚沙成塔、万众一心, 一步步拨开战争的迷雾,最终引领中国人民走出积贫积弱、任 人宰割的深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写下浓墨重彩的中 国篇章。探寻中国共产党赢得抗日战争历史主动的历程,我们 能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在抗争中重生的内在奥 秘。 紧紧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赢得抗日战争政治上的主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赢得抗日战争的历史主动,最根本的 在于扎根于人民,赢得历史主体的认可和信赖,进而赢得政治 上的主动。在抗日战争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政治 主动的争夺本质上是人心的争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 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 史洪流。”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把 人民“组织起来了”,迸发出“惹不得”的洪荒之力,陷敌于人 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抗战的科学理论,打破了片面抗战的 政治桎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当局实行单纯 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政策,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导致大片 国土沦陷。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阐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 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不仅揭示了抗日战争的人民性本质, 更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党明确强调“兵民是胜 利之本”,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乃至海外侨 胞都视为抗战有生力量并组织起来,避免出现“少数人抗战、 多数人旁观”的被动局面。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主张成为全民族共识,当抗日救亡的旗帜在神州大 地高高飘扬,原本分散的民众变成了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全 民参战的“一整块钢铁”,使日本军国主义遭受致命打击。 中国共产党以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最广 大人民的政治拥护。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推行“三光政 策”,国民党统治区苛捐杂税繁重,人民群众深陷水深火热之 中。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始终以保 障人民生存发展权利为核心。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废 除苛捐杂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让根据地人民有饭吃、有衣 穿。在政治上,建立“三三制”政权,保障各阶级、各阶层人 民的民主权利,让普通民众第一次拥有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机 会。这些政策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改 善。正是这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实践,让 中国共产党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政党, 人民群众则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踊跃参 与,成为党的政治主张坚定的拥护者和积极的践行者。 中国共产党以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坚定立场,粉碎了破 坏抗战的政治阴谋。抗日战争期间,投降主义与分裂主义始终 是威胁抗战大局的毒瘤。日本侵略者不断对国民党当局进行 “诱降”,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国民党顽固派多次制造 “反共摩擦”,试图削弱甚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面对 这些破坏行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一方面,坚 决揭露汪精卫集团的叛国行径,号召全国人民“打倒汉奸卖国 贼”。另一方面,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时,采取“人不犯 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在击退顽 固派进攻后主动停火,呼吁重开谈判、继续合作。这种既讲斗 争又讲团结的策略,既挫败了分裂势力的阴谋,又向全国人民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先的政治胸怀。越来越多的民 主党派、爱国人士、进步青年纷纷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不断巩固,党的政治影响力与号召力进一 步提升。 用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赢得抗日战争战略上的主动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拥有登高望远的 战略优势,这是赢得抗日战争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抗日战争 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政略战略的较量。面对日本帝国 主义这一空前强大的敌人,面对“亡国论”“速胜论”交织带来 的思想混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被动应对的困境,在战 略层面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抗战实际深度结合,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 想武器,科学分析战争形势、精准把握战争规律、灵活制定战 略策略,赢得战略上的主动,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 路。 在精准分析敌我特点中谋划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战争既 是力量的竞赛,又是主观能力的竞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 影响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全国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 侵略者 3 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亡国论”者被吓破了胆, 认为“中国武器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