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生
态文明建设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研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也是一次
精准的行动对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本大计,对于正处在绿色崛起关键时期的*市而言,这不仅是必
须答好的“发展题”,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卷”。刚才,几
位同志结合工作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听后很受启发。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以更高站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
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
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
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
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次我们集中学习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等法规条例,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提供了
权威遵循。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在于把握“两个关
系”的辩证统一。其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思想深刻揭示
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这彻底扭转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为我们处理
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根本方向。对于*而言,我们地处国家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度,直接关系到重
要江河下游数亿人民的福祉,我们肩负的使命特殊而重大。其
二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
展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我
们破除“保护就不能发展”的思维定式,探索一条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金钥匙”。*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
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未来也在生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
展优势,是我们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键在于扛起“一份责
任”的政治担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责任是落实的保障。习
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
治,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正如
《学习纲要》所指出的,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
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
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
严肃追责。这警示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可松可紧的“软任
务”,而是不可逾越的“硬杠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生态
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
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决扛起守护一方绿
水青山的政治责任。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在于践行“一种理
念”的行动自觉。这一理念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
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我们而言,不能仅仅将生态
文明建设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决策、每一项
工作、每一个项目中。在产业规划上,要优先选择绿色低碳产
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在城市建设
中,要注重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
境;在民生领域,要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理念,引
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发展的
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走出
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正视发展现状,以更清醒头脑审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
与挑战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的“绿
色名片”越擦越亮。我们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领跑。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例达到98.8%,PM2.5平均浓度稳定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市
民“开窗见蓝、推门见绿”已成为生活常态,这份“清新指
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全市
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
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承诺掷地
有声。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
至45.5%,距离“十四五”规划提出的46%目标近在咫尺。可以
说,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画卷,正在*大地徐徐展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风险
与挑战。一是生态系统的固有脆弱性不容忽视。我市地处两大
气候带交汇区和重要地理分界线,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
感而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土
流失、地质灾害等风险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的压力丝毫不能减
轻。二是发展与保护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的加速,项目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对生态空间的
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在保
障民生改善中推动绿色转型,依然是考验我们智慧和定力的重
大课题。三是环境治理的顽固性长期性凸显。从历次各级生态
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看,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根源性问题
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部分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
垃圾污水处理体系短板、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等问题,整改
难度大,容易出现反弹,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四是治理
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干部“重发展、轻保护”的
惯性思维尚未彻底根除,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