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的意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 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 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 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 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 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 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 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 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工作中要做到: 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 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 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 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 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 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 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 和制度保障。 坚持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 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 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 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主要目标是:到 2030 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 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 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 203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 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二、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全国统一、责权清 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空间布局。 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推进主体功能综合布局,细化主体功 能区划分,完善差异化政策。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 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 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系统谋划海洋开 发利用,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 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 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支持 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 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 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 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加大对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转型的 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三、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 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 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 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 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 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 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 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 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 托管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发展。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 快发展。到 2030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 XX 万亿元左右。 (五)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 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 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 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各类用户“上 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 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 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 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推进实 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 四、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六)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 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控 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 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接下来 5 年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 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 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 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 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力度,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 (七)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 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 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