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县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谋划及建设专题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县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谋划及建 设专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谋划及建设 专题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 重要论述,认真总结我县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 在的短板与不足,系统谋划和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项目与核心任 务。昨天,县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专班、有关镇(区)和县直部 门的同志,已经就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项目谋划和存在问题作 了汇报,大家谈得很深入,问题找得准,思考也很充分。这充分 说明,大家对这项工作是上了心的,是动了脑筋的。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治理 能力和发展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 计,而是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和战 略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凝 聚共识、压实责任,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 开创我县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大 意义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和 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突出 问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特别是城市精细化 管理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各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围绕市容环境、 交通秩序、市政设施等方面开展了集中整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 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充分 肯定。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城市精 细化管理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 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 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 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 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战略层面看,城市精细化管理 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是经济社 会活动的主要承载地。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城 市,本身就是最优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的重要 磁石。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在提升城市“硬实力”的同时,下大力气提升城市管理的 “软实力”,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 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内涵,从而增强我县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 力。从民生层面看,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向往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 “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大家不仅需要更便捷的交通、更完 善的设施,也期盼更整洁的街道、更优美的绿化、更有序的公共 空间和更安全的社会环境。城市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群众 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路面的一处破损、一个乱停的车辆、一盏 失修的路灯,都可能成为群众生活的“痛点”和“堵点”。我们 必须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通过精细化管 理,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把“人民城市为人 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从治理层面看,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推进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检验。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考验的是我们的系统思维、统筹能力和执行水平。从 “管理”到“治理”,再到“智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理念和 方式的巨大转变。推进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我们告别过去那种粗 放式、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转向常态化、制度化、智能化的治理 轨道。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治理手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 科技手段和市场化方法破解“城市病”难题,在解决一个个具体 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 二、正视问题,找准差距,清醒把握当前面临的挑战 成绩要讲够,但问题更要讲透。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 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人民群众的期 盼,我县的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小差距和短板。昨天会上大家 也谈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谋划的“项目思维”不够牢固。从刚才的汇报和 日常调研来看,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阶段,缺乏一个着眼长远、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 一些工作看似在推进,但往往是零敲碎打,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 比如,这边在修路,那边又因为管线铺设要“开拉链”;有些片 区只注重主干道的“面子”,却忽视了背街小巷的“里子”。究其 根源,就是“项目思维”树得不牢,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 命体来系统谋划。我们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动态、可执行的“项 目库”,导致工作推进缺乏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资源投入分 散,难以形成集成效应。 第二,精准投入的“成本效益”意识不够强烈。城市管理需 要投入,但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必须强化公共金融思维和成本 效益意识。目前,我们在项目谋划和资金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 粗放性。有的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对片区实际需求和长远发 展的考量不足,造成投资的精准度不高。有的项目,只注重建设, 不注重后续管养,导致“建得好、管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造 成了新的资源浪费。像一些地方的绿地养护,年度管理费用动辄 上百万,但养护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用有限 的财政资金,撬动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到精准投入、 有序推进。 第三,管理标准的“精细”程度不够深入。精细化管理,核 心在一个“细”字,体现在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上。目前, 我们的管理标准还比较模糊,执行也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 比如,在市政设施管护上,井盖的沉降、道板砖的松动、交通护 栏的污损等“小毛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修复。在市容 环境上,对建筑工地的围挡管理、渣土运输的沿途撒漏、商铺的 跨门经营等问题,常态化监管还不到位。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 们的步伐还比较慢,很多数据还是“烟囱林立”,未能有效打通 共享,距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一网统管”的目标还有很 长的路要走。部分地区推进的智慧管理平台项目,预算投入虽然 达到了数十万元,但实际功能开发和应用场景拓展还远远不够。 第四,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不 只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 唱”。目前,我们在宣传引导、发动群众方面的力度还显不足, “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市民的文明素养、主人 翁意识还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