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五五时期深化人才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的交流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区委组织部召开这次工作务虚会,共同谋划十
五五时期的工作思路,非常及时且意义重大。根据会议安
排,下面,我就分管的人才工作,结合前期的学习调研和对当
前形势的判断,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构想,供大
家参考,也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回望“十四五”:在服务大局中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区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关键五年。全
区人才工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
局,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
实基础。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
现。聚焦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引才力度。例如,在现代服务
业领域,近两年年均新引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超过1800人,新增就业人数超
过2500人。通过举办百余场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超2.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
近6000人。这些数据表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稳步增强。二是人才培养体系日
趋完善。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提升。去年,全区就有超
过5500人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其中不乏高级工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同
时,一些长远布局也在推进,比如区里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中提
出,到2025年,要力争柔性引进人才70人以上,获批省“科技副总”35人以上。三
是人才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建立了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重点人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
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等硬件设
施的建设,也为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肯定成绩的同
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外部看,区域间的人才竞争日
趋“白热化”,引才成本不断攀升;从内部看,高端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储备
不足、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在干部
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总量偏少、结构不优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出人才工作的系
统性、前瞻性仍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正是十五五时期人才工作需要着力破解的重
点和难点。
二、谋划“十五五”: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型人才培
养生态
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打法必
须与时俱进。如果说“十四五”时期是在“引、育、留、
用”各个环节上“串珠成链”,那么“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
务,就是要推动人才工作从单一的“链式服务”向多维立体
的“生态构建”转型升级。这个“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其核心要义在
于打破壁垒、双向赋能、共生发展。它不再是政府单向度的政策供给,而是要构建
一个由“政府引导、产业驱动、教育支撑、市场主导、人才主体”多方参与、互为
支撑的有机系统。这与*省层面正在研究的“十五五”时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
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具体而言,这个生态系统包含三个层面的深
度融合:第一,产才融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的
方向要紧随产业发展的脉搏,产业布局的规划要前瞻性地考虑人才支撑的要素。第
二,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绑
定,实现“校园”与“园区”的无缝衔接,让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一致,从源
头上解决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城融合。将人才发展融入城市发展的整
体规划之中。通过完善的城市功能、优质的公共服务、活跃的创新文化,让城市因
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最终实现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构建这样
一个生态系统,是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区
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三、展望新路径:实施三大升级行动,激活人才发展“一池
春水”
围绕构建“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这一核心目标,初步构想
在十五五时期,重点实施三大升级行动。
(一)实施“产教城”融合协同行动,重塑人才供给新模
式。改变过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状况,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打造一
个需求导向、精准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动教育布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
振”。建议由区委人才办牵头,联合发改、工信、教育等部门,定期编制发布《*区
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为区内职业院校、合作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
体系提供精准指引。特别是要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
域,支持校企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学院、订单班,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建
成3-5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二是搭建“学研产”一体化转化平
台。支持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