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风党员干部牢记 5 把戒尺增强 4 大定力思
想教育党课(讲稿)
干部的行为有边界,权力的运行有规范。公职人员肩负重任,
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记自身职责,规范言行,避免突破底
线。近年来,一些公职人员因贪腐、失职或违反纪律被查处,根
源就在于心中缺少“戒尺”,行为失去了“定力”。
中央明确要求,广大公职人员要始终铭记“法律的戒尺、纪
律的戒尺、制度的戒尺、规矩的戒尺、道德的戒尺”,并不断增
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确保在思想
上不偏航、在行动上不越轨,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履职尽责。
一、心中常怀 5把“戒尺”,守住行为底线
第一把戒尺:法律的戒尺
法律是公职人员行为的最低底线。如果把权力比作一把双刃
剑,它既可以造福百姓,也可能因滥用而伤害群众利益。
近年来,许多落马干部的忏悔材料中都提到,“忘了法律的
底线,才一步步走向深渊”。某地一名领导干部,因违规插手工
程项目谋取私利被查处。
起初,他觉得只是帮朋友“打个招呼”,后来逐渐发展到暗
中收受巨额贿赂。法律的戒尺一旦被抛之脑后,贪欲便会失控,
最终害人害己。
第二把戒尺:纪律的戒尺
纪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红线。一些干部认为,违反纪律
只是“小事”,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然而,纪律往往是腐败的“防
火墙”,一旦破坏,问题就会全面失控。
某单位一名干部,因违规接受管理对象宴请被查处,进而牵
出背后利益输送的腐败链条。看似不起眼的“小错”,实则是违
背纪律的“大忌”。
第三把戒尺:制度的戒尺
制度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保障。许多问题的产生,往往是
因为干部对制度的漠视或绕开制度行事。
某地方在扶贫资金管理中,因为制度执行不力,出现了多起
资金被截留、挪用的问题。事实证明,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才
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把戒尺:规矩的戒尺
规矩重在日常养成,体现的是对组织、对原则的敬畏。有些
干部觉得只要不违法、不违纪,其他行为无所谓。实际上,规矩
是纪律和法律的前哨,许多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
某地一名部门负责人,工作中经常私自决定重大事项,漠视
集体决策程序。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