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教研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教研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研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 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教研工作推进会的精神,围绕当前正在深 入开展的中小学教辅材料问题整治“突击战”,分析形势、统 一思想、压实责任,部署下一阶段全市教研工作的重点任务。 刚才,几个县(市、区)的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 各自在策应教辅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校本教研等方面的 经验和思考,市教科所的同志也传达了省里的最新精神,我都 认真听了,很受启发。总的来看,前一阶段全市教研战线的工 作是扎实的,成效是显著的,为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育质量 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向辛勤工作在全市 教研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 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战略 意义 当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辅材料问题整治“突击战”正在全 市范围内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仅仅是一 场针对违规收费、加重负担的专项治理,更是一场直面教育教 学深层次矛盾、推动育人方式系统性变革的攻坚之战。教辅材 料泛滥的表象之下,深藏着的是我们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教 学研究的轻视、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偏差、对学生认知规律探索 的不足,以及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突击战”的目标是治标,是斩断违规征订的利益链条,净 化育人生态。但这远远不够,治本之策在于强基固本,在于提 升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本”,就是高质量的教 研;这个“基”,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当我们的课堂 教学足够高效,能够精准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只有当我们 的校本资源足够丰富,能够充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 有当我们的教师队伍研究能力足够强大,能够自主地将国家课 程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育人实践时,对额外教辅的“拐杖依 赖”才会自然消减,教辅材料整治的成果才能真正巩固下来。 因此,加强教研工作,不是一项常规性的业务工作,而是事关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 程。*省教育厅召开的教研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了教研工作要 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这是省里 对教研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 度,深刻认识到,抓教研就是抓质量,抓教研就是抓改革,抓 教研就是抓未来。在教辅改革的倒逼之下,教研工作的战略地 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其使命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加重大,其改革发展的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 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研工作的责任 感和紧迫感。 二、正视差距,聚焦短板,精准剖析当前教研工作面临的挑 战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显微镜”审视自身存在的问 题,用“解剖刀”剖析发展中的短板。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 求相比,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市的教研工作还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体系建设不健全,协同效应未彰显。省里明确要求构 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研体系,但目前在我市,这个 体系的“经脉”尚未完全贯通。市级教研机构的顶层设计和战 略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对县级教研的指导和对薄弱学校 的帮扶精准度有待提高。部分县级教研部门力量薄弱,存 在“接不住”上级要求、“传不到”基层学校的现象。而作为 教研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校本教研,在一些学校还停留 在“听听课、写写总结”的低水平重复,或者干脆异化为应付 检查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和 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动机”。市、县、校三级教研力量各自为 战,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同攻关,导致优质教研资源难以 共享,整体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队伍力量不充足,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教研工作的核 心是人。没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一切都无从谈 起。从数量上看,我们的欠账很大。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市 县两级教研部门要按国家课程方案配齐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 员。据初步摸排,全市*个县(市、区)的专职教研员编制缺口 接近80人,尤其是在一些非中考、高考科目上,甚至没有专职 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队伍虽然规模不小,但管理松散、激励不 足,作用发挥有限。从质量上看,问题同样突出。现有教研员 队伍中,知识结构老化、研究方法陈旧、脱离教学一线时间过 长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教研员满足于当“会议员”“裁 判员”,深入课堂“把脉问诊”、深入课题“解剖麻雀”的劲 头不足,对课程改革前沿动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新 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跟进不力,导致指导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受到 挑战。 第三,研究方式较陈旧,创新动能显不足。长期以来,我们 的教研活动习惯于“上传下达”式的任务驱动和“经验分 享”式的浅层交流。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方式还是听课、评课、 组织公开课和专题讲座。这种传统的、经验式的教研范式,在 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复杂需求。省教育厅 在相关文件中反复强调,教研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 究“学生如何学”要从关注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关注学生的日常 学习过程。这要求我们的教研必须走向“循证”,要基于真实 的课堂数据、学生学情分析来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 题。然而,目前我市在教育评价改革、大数据精准教学、智慧 课堂应用等领域的教研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赋能教研创新的能力普遍不强,教研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亟待提高。 第四,成果转化不顺畅,服务实效打折扣。教研工作的生命 力在于应用。如果研究成果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几个奖 项,最终“束之高阁”,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决策的科学依据,那么这样的教研就 是“空转”。当前,我市教研成果的转化机制还不健全。一方 面,许多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土专家”的实践智 慧,没有得到及时地总结、提炼和推广。另一方面,一些高水 平的课题研究成果,又缺乏有效的转化路径,无法“飞入寻常 百姓家”,变成广大教师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策略 和课程资源。这种研究与应用“两张皮”的现象,直接导致了 教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打了折扣,也间接造成了教师在遇到教 学难题时,宁愿向市场上的教辅材料求助,也不愿向身边的教 研系统求援的尴尬局面。 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回避不 了,也绕不过去。全市教研战线的同志们,必须拿出刀刃向内 的勇气,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三、聚焦核心,精准发力,全面开创我市教研工作高质量发 展新局面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市教研工作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自 我革命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