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县委社会工作部公文抄 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主题鲜明、 意义深刻。刚才,几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公文写 作、审核、流转等环节,深入查摆了风险、剖析了根源,提出 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 入,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自觉。这次会议开得 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结合同志们的发言和个人 思考,讲几点总结意见。 一、正视问题,深刻认识公文抄袭的现实危害 文风是党风的直接体现,公文质量是机关工作效能的重要标 尺。公文抄袭看似小节,实则关乎作风、影响大局,其危害不 容小觑。一段时期以来,“文抄公”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屡 禁不绝,甚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成为一种亟待整治的作风顽 疾。 首先,公文抄袭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文件是 上传下达、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照搬照抄、改头换面,满足 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本质上是思想懒 惰、责任悬空的懒政怠政行为。这种“照葫芦画瓢”式的撰写 方式,使得公文脱离了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 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政策悬空、工作落空。就在今 年,*省*县、*省*县等地相继曝出公文抄袭事件,有的甚至原 文照搬其他地区数年前的文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 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公文 抄袭绝非无伤大雅的“笔墨游戏”,而是侵蚀工作肌体的“作 风病毒”。 其次,公文抄袭反映出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深层问题。一 些干部面对繁重的文字任务,不是沉下心去学习研究、深入思 考,而是习惯于当“二传手”和“搬运工”,在网上东拼西 凑,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初稿。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调查 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的欠缺。长此以 往,不仅干部自身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还会形成思维僵化、不 求甚解的路径依赖,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更 高要求。 再者,公文抄袭败坏学风文风、污染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 记反复强调,要大力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坚决反 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抄袭来的公文,往往充斥着套 话、空话、假话,言之无物、毫无新意,与中央倡导的优良文 风背道而驰。这种不良风气一旦蔓延,就会导致机关内部形成 浮躁、敷衍的氛围,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破坏风 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新组建的县委社会工作部,我们的每 一份文件都代表着部门的形象和工作的开端,更要从一开始就 树立严谨、务实、创新的作风,决不能让抄袭问题玷污我们 的“第一印象”。 二、追根溯源,精准剖析公文抄袭的成因症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疾,其 背后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在刚才的研讨中,大家从不同角度 进行了查摆。综合来看,主要症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山会海”带来的客观压力。当前,基层工作任务 重、头绪多,一些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仍习惯于下文件、要 材料,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陷入“材料围城”。时间紧、 任务急、要求高,部分干部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产生了投机 取巧、蒙混过关的念头,认为抄袭是最省时省力、最不容易出 错的“捷径”。这种为减压而抄袭的现象,虽有客观因素,但 根子还是在于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政绩观错位导致的主观偏差。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 政绩观,把撰写材料仅仅看作是向上级交差的“规定动 作”,而不是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他们关心的是 材料是否按时上报、格式是否规范,而不关心内容是否真实、 措施是否管用。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公文写作便失去了 灵魂,沦为没有思想的文字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抄袭上级文 件或先进地区经验是“最安全”的做法,可以避免“创新”带 来的风险,这种求稳怕错的心态,是担当精神缺失的直接体 现。 三是制度机制存在监督管理漏洞。从公文的起草、核稿到签 发,如果缺乏一套环环相扣、权责明晰的审核把关机制,就容 易让抄袭的稿件“一路绿灯”。部分单位对公文质量的重视程 度不够,审核环节往往只注重格式、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