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暨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 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暨特优 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范围的推进会,主题鲜明、意义重 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 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对标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系统部署下一阶段我市乡 村全面振兴与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刚才,我们传 达了省里的有关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的工作进展,部分区县 和企业代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会前,大家 还到*县和*市的几个点进行了现场观摩,实地感受了乡村建设 和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切实增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使 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 中之重,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任务持续发 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学习运 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我们 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到87.4%,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34.6%,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 设施覆盖率稳定在100%。我们统筹推进示范创建,成功打造 了150个“精品示范村”和1500个“提档升级村”,建成 了1038个生态园林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产业发展方 面,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在“稳粮、优果、强菜、保畜、兴 渔、促药、富林”七大产业上持续深耕,特优农业的基础不断 夯实,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有力带动了农民增 收和集体经济壮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标“千万工 程”的深刻内涵,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照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平衡,部分地区还存在“脏乱 差”现象,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乡村产业“特”的优 势不够突出,“优”的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链条短、品牌不 响、龙头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仍然不 畅,人才、技术、资本下乡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部分干 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对“三 农”工作的新要求。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我们下 一步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 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攻坚克难,奋起直追。 二、深化认识,把握精髓,以“千万工程”经验引领和美乡 村建设新实践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 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 面、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 众,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指引和生动范本。学习运 用“千万工程”经验,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搞卫生、种种花 草,更不能满足于一时的“盆景”之美,而要深刻领会其蕴含 的战略思维、科学方法和为民情怀。 首先,要深刻领会其“人民至上”的核心立场。“千万工 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推进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问需于 民、问计于民,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把民生痛点、治理难点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着力点和亮点。 要让广大农民不仅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和 维护者,真正实现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其次,要深刻领会其“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千万工 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是孤立地抓某一项工作,而是将农村 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 基层治理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推进。它深刻揭示了“绿 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优美的生态环境是 发展乡村产业、吸引人才资本的基础,而兴旺的产业则是维持 和提升乡村环境、改善民生的经济保障。我们必须摒弃“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 底,实现乡村形态、业态、生态的同步提升。 再次,要深刻领会其“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千万工 程”历时二十余年,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化,不断迭代。 这充分说明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 一蹴而就,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必须保持历史耐 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做好打基础、利长 远的工作,确保每一项举措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奋力开创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新 局面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支撑,乡 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市农业资源秉承优越,发 展特优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必由之路。要紧紧围绕做 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以工业化理念、市场化思维、科技 化手段,推动特优农业迈向更高层次。 第一,做强特色,在壮大七大产业上实现新突破。要立足各 县(市、区)的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发展,推动产业规 模化、集群化。一是“稳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任 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合理水平。 要强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 术,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二是“优果”。水果是我市的传统 优势产业,也是富民产业。要在“优”字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