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促消费扩
内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促消费扩内需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
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准确研判消费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并就下一步如何深挖内需潜力、激活消费市场、巩固经济
回升向好态势进行全面部署。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
擎”和“压舱石”,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
新挑战的背景下,做好促消费、扩内需工作,其重要性与紧迫
性不言而喻。刚才,相关部门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
不少有见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大家对这项工作的深
度思考。下面,结合大家的讨论和我的思考,我再强调几点意
见。
一、认清形势,在准确把握机遇与挑战中坚定信心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
全年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和省、市已经
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消费活力的政策措
施,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为我们开展工作创造了有
利的宏观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
短期经济下行压力的应急之举,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
质量发展的长远战略。回到我们*县的实际情况。过去一段时
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促消费工作
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全
年,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1亿元,同比增长6.3%这
个成绩来之不易,为全县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进
入2025年,根据前三季度的初步统计,全县消费市场延续了恢
复态势,接触型消费、服务型消费稳步回暖,线上消费保持活
跃,市场供给总体充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成功举办的家
电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有效撬动了居民对冰箱、洗衣机、电视
等八大类家电的更新换代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
效益。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与不
足。一是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从数据上看,虽然总
量在增长,但增速与年初的预期目标以及与兄弟县市相比,还
存在一定差距。消费市场的“暖意”尚未完全、均匀地传递到
所有行业和领域。二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有待加快。传统消
费占比依然较高,而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型消费、服务消
费、品质消费的规模和影响力还不够大。三是消费供给的质量
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未能完全跟上
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新需求,新的消费场
景、消费业态培育速度偏慢。四是消费环境的基础支撑仍有短
板。根据相关部门的调研,我县存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
偏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不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客观
因素,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消费能力的释放。此外,城
乡商业设施布局、现代物流“最后一公里”、市场监管与消费
维权等方面,也还存在需要持续改进的空间。面对这样的形
势,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悲观泄气。关键在于要保持
清醒的头脑,辩证看待“危”与“机”,在挑战中寻找机
遇,在压力下挖掘潜力。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
和紧迫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
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超常规的决心和力
度,打好促消费、扩内需这场硬仗。
二、精准施策,在供给与需求两端协同发力中深挖潜力
做好促消费、扩内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供给和
需求两侧同时发力,打好政策、活动、环境的“组合拳”。必
须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靶向施策,务求实效。
(一)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激发消费新活力。消费的源头活
水在于高质量地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优质的供给能够引领和
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一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做优特色供
给。*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这是我们
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消费优势。
生态方面,要深度开发森林康养、生态研学、户外运动等绿色
消费产品,满足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文化方
面,要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通过文创产品开
发、沉浸式演艺、非遗活化利用等方式,让文化资源“活”起
来、变成可体验的消费品。特色农业方面,要持续做好“土特
产”文章,支持油炸马铃薯片、速冻薯条、高山茶叶等本地特
色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从田间到餐
桌”的全链条升级,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走进家庭。
二是要顺应消费趋势,培育新兴业态。要紧盯当前消费新趋
势,大力发展“三大经济”。要繁荣发展“夜间经济”,规划
建设一批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夜间消费集聚
区,延长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要创新发展“假日经
济”,围绕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精心策划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节庆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
亮点”的生动局面。要着力发展“品牌经济”,集中力量培育
和壮大一批本土知名品牌,特别是要持续放大“*超”等区域公
共品牌的热度与效应,提升其市场号召力和品牌附加值。同
时,要积极培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热点,鼓
励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开设手工作坊、引入潮流快闪
店,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与体验的深层次需求。三是要鼓励模
式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要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特别
是大型商场、超市、特色商业街区,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消费场景。可以探索建设智慧商
店、智慧街区,推广无人零售、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模
式。要鼓励实体商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元素跨界融合,打
造一批“商业+”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