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 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专 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分析我镇 当前帮扶资产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这既是一次统一思想的动员会,也是一次压实责任的部署会。目 的就是要动员全镇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切实把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这份宝贵“家底”管好、用好、盘活好, 确保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长久惠 及于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刻把握帮扶资产规范化管理的 重大意义 帮扶资产,是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通过各级财政专项资金、 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捐赠等多元投入,在我们的土地上形成的 厂房、设备、基础设施、产业基地等各类实体资产。这不仅是一 笔笔沉甸甸的经济账,更是一笔厚重的政治账、民心账。管好用 好这笔资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管好帮扶资产,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 石”。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脱贫基础尚需巩固,防止 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这些年来,我们全镇上下齐心协力,攻 坚克难,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数亿元,形成了规模庞大、类 型多样的帮扶资产体系。初步统计,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我镇 账面记录的帮扶资产总规模已超过 1.2 亿元,涵盖了经营性资产 近 4500 万元,公益性资产约 7500 万元。这些资产已经成为我们 各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和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可 以说,每一分帮扶资产,都凝结着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都承载 着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更是我们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智慧 结晶。守住这份家业,防止其流失、闲置或低效运营,就是守住 了我们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就是为防止规模性返贫筑起了 一道最坚实的“防火墙”。 第二,用好帮扶资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资产是发展的基石,产业是振兴的命脉。帮扶资产特别是经营性 资产,其本身就是为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而生。当前, 我们正处于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段期,发展的任务 更重、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单靠传统的农业种植、 外出务工,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难以支撑 乡村面貌的根本性变革。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壮大村 级集体经济,让村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群众?答案就在于 盘活我们手中的存量资产。要把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高质量 发展的“项链”,通过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让冷冰冰的厂 房变成创造财富的“聚宝盆”,让闲置的设备转变为带动就业的 “生产线”,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资产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实现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注 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第三,管好用好帮扶资产,是检验干部治理能力的“试金 石”。资产管理工作,看似是经济工作,实则是对我们干部队伍 政治站位、责任担当、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综合考验。中央和 省市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帮扶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推 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资产底数清不清、权属关系明 不明、管护责任实不实、运营效益好不好、收益分配公不公,这 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 群众心中的形象。如果我们对此麻痹大意、疏于管理,导致资产 闲置浪费、损毁流失,甚至出现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问题,不 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损害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 政根基。因此,全镇各级干部,特别是各村的“当家人”,必须 把这项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 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资产管理的实践中锤炼真 本领,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二、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 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对照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我镇的帮扶资产管 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弱项,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一是“底数不清、家底不明”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们进 行过几轮摸排,但部分村(社区)的台账仍然是一本“糊涂账”。 有的对 2013 年以来的资产清查不够彻底,存在遗漏项目;有的 对资产的现状登记不准确,原始价值、评估价值、运营状态等关 键信息缺失;有的资产权属界定模糊,村集体、合作社、企业之 间的产权关系盘根错节,为后续的规范管理和收益分配埋下了隐 患。这种“家底”不清的状况,使得我们的决策和管理缺乏精准 的数据支撑,如同“盲人骑瞎马”,风险极高。 二是“权责不明、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实际操作 中,“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到 实处。一些公益性资产,比如村组道路、小型水利设施、公共活 动场所等,建成交付后,后续的管护主体和责任没有明确,管护 经费没有保障,导致“重建轻管”问题突出,一些设施带病运行, 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一些经营性资产,虽然明确了经营主体,但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合同签订不规范,对经营方的保值 增值责任要求不严,甚至存在“一包了之”的甩手掌柜心态,对 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不闻不问。 三是“盘活不力、效益不高”的瓶颈亟待突破。我镇部分帮 扶资产的“造血”功能还很弱,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 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产业大棚、养殖场等,由于缺乏懂技术、会 经营的专业人才,或者与市场需求脱节,长期处于闲置或半闲置 状态,成了“晒太阳”工程。有的资产运营模式单一,仍然停留 在简单的租赁承包阶段,收益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如何学习 借鉴外地“托管经营”“反租倒包”“资源入股”等先进模式,结 合我镇实际,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盘活路径,是我们必须破解 的重大课题。 四是“监管不严、分配不公”的风险需要警惕。在资产运营 和收益分配环节,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透明度有待提高。个别 村在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上,没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存在 “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收益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