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入学习第
五卷,奋进新征程建新功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专题会议。根据安
排,我围绕“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准确把
握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这个主题,与同志们作一次学习交
流。当前,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深入研究
并对“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为我们未
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关键节点,重温经典、学思践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这部著作以党的二十大
报告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
学习这部光辉文献,不是为了简单地寻找现成答案,而是为了
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辨方位而正则”的智
慧,看清楚我们从哪里来、现在身处何处、未来要向何方去。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单位的发展,乃至对于整个国
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是一个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作深入探
讨。
一、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宏
伟蓝图
认清历史方位,是谋划未来的前提。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
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条重要经验就
是始终能立足时代潮流和国情变化,科学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
历史方位,从而牢牢把握历史主动。首先,要以《治国理政》
第五卷为根本遵循,标定新征程的前进坐标。《习近平谈治国
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题主线,那就是以中国
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著作系统回答
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
时代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上的“定盘星”和行动上的“指南
针”。书中深刻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
命运、最终成败。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其
最大的优势。同时,它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
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作出了新贡献。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五
个方面: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
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现实基
点。在实践中,更要遵循其本质要求。这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
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
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
新形态。这九个方面的要求,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
的有机整体,共同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我们当前所
处的宏大历史方位。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在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中勇毅
前行
明确了历史方位和宏伟蓝图,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干、怎
么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明确指出,高质
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推动高
质量发展的两大核心引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
第一,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
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面对新征
程上的新挑战,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唯有拿出更大的勇
气和智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去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
中全会,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
角,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是一份纲领性的改革宣言。这份《决
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强调要更
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具
体到实践层面,成效已经开始显现。进入2025年,全国统一大
市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和高效配置正在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壁垒。要素市场化
配置、财税体制、资本市场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持续攻坚,旨在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
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上。根据预测,到2025年底,我国经济
总量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
定保持在30%左右。内需特别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主动力。这些数据背后,正是改革释放出的巨大制度红利。对
于我们*单位而言,同样要思考如何在自身的管理、运营和服务
中,深化内部改革,破除那些制约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陈旧机
制,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活力与创造力。
第二,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
力。如果说改革是“破”,那么创新就是“立”。当今世
界,大国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技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在激烈国际竞争
中赢得主动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
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6万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这是什么概念?这个强度已经
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巨大的投入带来了丰硕的
成果。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生物医
药等前沿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我们不仅建成了
自己的空间站,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在很多尖端领域也
从“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更重要的
是,国家正在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
公里”。2025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核心目标
就是优化创新要素的聚合方式,破解成果转化的制度瓶颈,提
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快速增长就
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同比增长了28.6%。这说明,科技创新不
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越来越多地变成了生产线
上的“产品”和市场上的“商品”。对于我们单位,虽然不处
在科技研发的最前沿,但我们同样是科技创新的应用者和受益
者。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如何通过技
术赋能来优化我们的服务流程?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课
题,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第三,以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
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全球产
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正加快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迈进。近年来,国家通过“链长制”“专精特
新”企业培育等政策,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新能
源汽车、光伏产品、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2024年高
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6.8%,较五年前提
升4.2个百分点。同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建
材等行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