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8月9日甘肃省酒泉市直及党群口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5 年 8 月 9 日甘肃省酒泉市直及党群口事 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30题,30分) 考察政策理论、时政热点等内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10题,10分) 考察甘肃省时政热点、酒泉市市情知识等内容。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2025 年,酒泉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 争取落地一批补短板、填空白、延链条的项目,着力在传统产业 延链、优势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上下功夫,做好优化营商环 境等工作,着力服务好企业发展,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7 月 18 日,酒泉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推进 会议召开,市委书记王立奇出席会议并讲话,王立奇强调,全市 上下要紧盯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攻克难点、消除痛点、疏通堵点, 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大变样,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 “稳”、发展之“进”。要进一步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不断 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规范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 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各项审批服务规范有序;要进一 步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 “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促进各类市 场主体蓬勃发展;要进一步锻造扎实过硬的干部作风,增强干部 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结合开展的“三抓三促”行动, 争做抓招商、促发展的行家里手。 问题: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谈谈干部如何树立“服务企业就 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不少于 400 字,20 分。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意识。要深刻领会市委、市政 府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强化“店小二” 精神,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聚焦新能源、现代化工 等主导产业,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实际困难,确保政策红利精准 直达市场主体。 二、深化机制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围绕“引大引强引头部” 行动,推行“链长制+专班化”服务模式,建立重点企业“一对 一”帮扶机制。深化项目审批改革,推动“极简审批”“并联办 理”,最大限度压缩项目落地时间。加强政企常态化对接,用好 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办事更便 捷、发展更舒心。 三、优化要素保障,破解企业难题。针对企业融资、用地、 用工等痛点,强化精准帮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搭建银企对接 平台;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升级,增强承载能力;优化人才引 进政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 有着落”。 四、转变作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干部专业能力培训, 增强服务意识和法治观念,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行为。建立 健全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设立“红黑榜”,激励先进、鞭策 后进,形成“人人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题:大作文(40分) 材料 1:在地处西北、求贤若渴的甘肃,一个个针对当地实 际探索搭建的引才留才平台,正扭转着人才流失的结构性困局。 过了 60 岁,就该离开奋斗一生的事业“退居二线”吗?对 于许多高精尖领域的科研学者来说,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人才 的培养周期比较漫长,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对很多人 来说,60 岁前后正是集中出成果的关键期,因为退休中断‘科 研生命’是非常可惜的。”62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雄厚说。 在甘肃现有的高精尖人才中,大于 57 岁的人才占 80%以上。 2024 年 11 月,一项名为“银龄专家工作室”的制度在甘落地。 这一政策以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企业以及各 类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企事业单位为载体设立工作室, 向 57 岁至 63 岁即将退休或已退休高精尖人才敞开怀抱。 今年 4 月,甘肃省首批 13 个银龄专家工作室获批成立,聚 焦新材料、新能源、寒旱农业、文物保护、中医药等甘肃特色优 势领域发力。省级财政给予每个工作室 100 万元启动资金,设立 单位按照不低于 1:1 的标准给予配套保障,为工作室配备不少 于 5 人的技术团队,其中 40 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不少于 50%。 银龄专家工作室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承担揭榜领题任 务、完成企业出题项目、实现成果转化等取得经济收益,1 个管 理周期为 3 年,周期结束后将进行考核评估。领衔专家享有科研 方向决定权、薪酬分配自主权、经费使用支配权、科研资源调 度权,能够以工作室名义申报各类科研及人才项目。 首批银龄专家工作室的领衔专家中,多数是甘肃培养的本土 人才。59 岁的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志明感慨,此前有发达地区 抛来“橄榄枝”,但他最终选择留在了熟悉、热爱的甘肃,“接下 来可以放心地把多年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多位专家指出,银龄专家工作室为高精尖人才继续开展关键 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支撑。兰州大学原副校长、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李玉民表示,无论是对接企业还是自主开 发,这一平台都让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顺畅。“今年我们计划转化 10 项专利,未来 2 到 3 年计划转化 30 项。”李玉民说。 银龄专家工作室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依托“老带新”推动 科研团队梯度建设,厚植赓续传承科研事业的沃土。“我们团队 ‘80 后’‘90 后’占一半,工作室能帮他们‘扶上马、送一 程’。”樊廷录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省黏土矿物重点实验 室主任王爱勤表示,通过“传帮带”,领衔专家能够引导青年人 才把科研同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工作室有 30 多 人,‘80 后’占主体,接下来有望在凹凸棒石资源改良土壤、生 物制造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方面连续出成果。”王爱勤说。 材料 2:截至 2024 年底,甘肃在站博士后达到 920 人,数 字的背后,是当地壮大人才队伍的久久为功。近年来,甘肃大 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 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站一基地”数量增至 149 家, 2020 年至 2024 年间的博士后招收人数增加率高达 159%。 兰州大学是甘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共 有在站博士后 400 余人。“博士后阶段是博士研究生职业生涯的 起点,对未来的就业方向起到奠基作用。引育留用博士后契合甘 肃省情,也能服务于长远的人才强省战略。”兰州大学人才办公 室主任李鹏飞说。 2023 年 2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裴斌斌进入兰州大学 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此后确立了将自身专业同甘肃地域 特点结合起来的职业规划。“我在博士期间学习动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