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 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决策部署,全面梳理当前我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乡村振兴资金监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进展与不足,系统分析菌菇、 水稻等重点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细化举措、 压实责任,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刚才,县农业农 村局和几个乡镇作了很好的发言,既总结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打 算,我都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正视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巩固衔接、资金监管和农田 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发展大局、事关民生福祉。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 高度,深刻认识这几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实抓 细。 第一,聚焦“守底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必须靶向发力、常抓不懈。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 高枕无忧。防止规模性返贫是硬任务,是底线性要求。截至目前,我县现有脱贫 人口****户、****人,动态识别的监测对象***户、***人,部分群众的增收基础还 不牢固,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和干部存在麻 痹松懈思想,认为脱贫了就可以“歇歇脚、松口气”;一些帮扶措施针对性、实效性 不强,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个别地方的动态监测机制反应不够灵敏,对突 发困难的农户未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帮扶。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都 可能成为引发返贫的导火索。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回头看”和 专项排查整改。一要持续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要严格落实家庭年人均纯收 入8700元的监测底线要求,将防止返贫的关口前移,利用大数据比对和网格员入 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 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的农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 让一户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二要精准落实产业和就业帮扶。要因地制宜、因户施 策,不能“大水漫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要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强化就业技能培 训,千方百计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对于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要提供精准的技术 指导、小额信贷和市场信息服务,确保他们发展的产业能够真正带来稳定收益。三 要全面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是脱贫的基 础,必须持续巩固提升。要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排查检修,确保各项惠民政策百分 之百兑现到户到人,坚决杜绝因学、因病、因房、因水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二,聚焦“提效益”,在乡村振兴资金项目监管上必须全程覆盖、从严从紧。 资金和项目是乡村振兴的“血液”和“骨架”。“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整合各级各类涉 农资金达**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强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注入 了强大动力。但是,我们也要正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短板。有的项目前 期论证不充分,与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结合不紧,导致“晒太阳”工程;有的项目“重 建设、轻管护”,建成了就没人管,资产闲置甚至损毁,造成了极大浪费;有的地 方资金拨付不及时、使用不规范,甚至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监管存在“真空地 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管好用好每 一分“振兴钱”,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一要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要从项目 库的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到竣工验收、绩效评价、后续管护,建立起一 套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闭环管理制度。县农业农村局要发挥好牵头作用,会同财 政、发改等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监管合力。二要强化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审计部门要将涉农资金作为年度审计的重点,开展常态化专项审计。同时,要全面 推行村级事务公开制度,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建设内容、实施效果等在阳光下 运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独立、客观 的绩效评价。三要严肃追责问责。要亮明“高压线”,对挤占、挪用、贪污、浪费乡村 振兴资金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不仅要追究 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以铁的纪律保障资金安全、项 目高效。 第三,聚焦“强根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必须保质保量、建管并重。耕地是 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我县把高 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 高标准农田**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重达到**%。今年,我们还计划新建*.*万 亩、改造提升*.*万亩。这些“米袋子”的压舱石,为我县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 稳定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 项目区“重建轻管”现象依然突出,建后管护主体不明确、经费没保障;部分项目施 工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图斑”设计与实际不符、工程标准不高等问题;农田建设与后 续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最大化发挥“良田”效应。建设高标准农田,必 须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一要严把工程质量关。要建立从规划设计、招标投 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层层转包”等 行为。要组织专业力量,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开展“拉网式”质量排查,对发现的问 题立即整改,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二要创新建后管护 机制。要明确管护主体,探索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导、村级实施、社会参与”的 多元化管护模式。可以探索引入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