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总结 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公文抄袭问题专题研讨会,时 机关键,意义深远。刚才,几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公 文抄袭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提出 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思考深入, 充分体现了对单位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 结合大家的讨论,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正本清源,深刻洞悉公文抄袭的本质与危害 公文是执行上级指示、指导下级工作、部署重要任务、沟通 内外关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单位各项事业发展的“传动轴”和 “加速器”。公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关 系到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效能,更关系到单位的形象和信誉。然而, 一个时期以来,公文“抄袭病”“复制风”在一些部门和个人身 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为一种亟待整治的顽瘴痼疾。有的同志视 之为“小节”,认为是无伤大雅的“借鉴”;有的同志将其当成 “捷径”,看作是应付任务的“妙招”。这种思想上的麻痹和行为 上的懈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公文抄袭,绝非小事一桩,其本质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 集中体现。它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消耗”了公信力;看 似“完成”了任务,实则“架空”了执行力。抄来的文件,必然 是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的“空中楼阁”,是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的“海市蜃楼”。这样的公文,上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为科 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下不能精准指导基层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可能因为信息错漏、政策误读,导致“南辕北辙”的执行偏 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前段时间,有地方单位被通报,连续 三年的同一工作部署方案内容高度雷同,未体现任何与时俱进的 调整,个别下属单位的发文甚至直接引用外地早已过时的操作规 范,存在明显的抄袭痕迹,这严重损害了机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类现象,正如大家在研讨中指出的,它像一种“慢性毒药”, 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着锐意创新的 工作氛围,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根治。 二、深挖根源,精准剖析顽瘴痼疾的生成机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文抄袭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背 后有着复杂的成因。我们必须用解剖麻雀的精神,把病灶找准、 把病根挖深。 其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责任意识淡薄。这是问题的总根 源。部分干部未能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认识公文写作的严肃性, 将其简单等同于“写材料”的事务性工作。缺乏“文以载道”“文 责自负”的敬畏之心,对待工作抱着“交差了事”“蒙混过关” 的心态。满足于当“二传手”和“文字搬运工”,不愿下真功夫、 苦功夫去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导致写出的公文言之无物、千 篇一律。四川某地曾有 18 名领导干部因年终总结照抄照搬、抄 袭拼凑而被严肃处理,这正是责任心缺失的典型反证。 其二,制度机制存在漏洞,监管约束乏力。这是问题的催化 剂。在一些部门,公文起草、审核、签发的全链条管理存在短板。 审核把关环节流于形式,满足于审格式、审文字,对内容是否贴 合实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存在抄袭套用等实质性问题缺 乏严格审查。问责机制不健全,对于发现的抄袭问题,或高高举 起、轻轻放下,多以谈话提醒了事,或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追责 问责闭环,导致抄袭行为的“违规成本”过低,难以形成强有力 的震慑。一些单位在被指出“文书抄袭套用”问题后,才着手制 定审核规定、明确责任追究,这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其三,考核导向存在偏差,催生“速成”心态。这是问题的 指挥棒。一些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留痕管理”, 将发文数量、材料厚度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依据,甚至搞“千分 制”考核。这种导向迫使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造材料” “补痕迹”上,为了在短时间内拿出“像样”的成果,不得不寻 求“东拼西凑”“照搬照抄”的捷径。中央近年来反复强调,要 坚决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