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历史耐心”的三重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保持历史耐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
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
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
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
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在
2025 年 7 月 14 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
十年。深层次看,我们工业化的短板还很多,要花时间去补。
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
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
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
持历史耐心的道理所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
来看,保持历史耐心具有多重意蕴。
“保持历史耐心”的辩证品格
所谓历史耐心,意指历史主体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历史经验的确证,面对长期性、复杂性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
来的长远的历史眼光、稳健的战略安排、从容的精神品质。
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我们党对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所必需的
战略定力、精神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自我要求,体现了丰富而
深刻的辩证法意蕴。
遵循规律、掌握主动的精神特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发展
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例如,从人
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但这需要经历一
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不懈的努
力。缺乏历史耐心,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无疑要遭
受历史规律的惩罚。再如,从现代化角度来看,人口城镇化
是国际普遍性特征,有其客观规律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中解决这个问题,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让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能有机结
合在一起”“现在的城乡人口流动还是候鸟型的。市民和农
民之间的平衡转化,要体现在政策上”“这个过程要保持足
够的历史耐心”。当然,保持历史耐心,并不意味着消极等
待、无所作为,而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把握历史
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乘势而上。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
“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善于识变求
变应变”,就是要发挥历史主动。
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精神气度。拥有历史耐心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
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民族
坚信时间的客观、历史的公正,秉持“欲速则不达”“慢工
出细活”的理念,因而能以极大的耐心忍受时间的考验;秉
持“功不唐捐”“水到渠成”的古训,因而能对必要的付出
从容不迫,对历史的回报深信不疑。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才能气定神闲。保持历史耐心,对于执政党而言,意味着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只争朝夕地奋斗而又不只看一朝
一夕之成败,淡定从容又持续不断地有所作为。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张与弛、快与慢,彰显时间的哲学、发展的逻辑。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掌握快与慢的节奏。快,就要抢占
先机,看准了就抓紧干,在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争
取不停步、不耽误,争取最好结果。慢,就要沉得住气,不
能急于求成,防止犯急躁病。沉得住气,是精神气质的从容,
而不是实际行动的懈怠。既从容不迫,更放开手脚,体现的
是张弛有度、快慢相济的辩证法。
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精神状态。长远与当下,关涉推
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谋划与当前行动。保持历史耐心,要
有长远谋划,也要有当下行动,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种精神境界、历史担当,
往往需要长远的考量、时间的验证。例如,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解决城乡区
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急不得,也急不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
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
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
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
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再如,为了让母亲河永葆
生机活力,党中央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为了确保党和国
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党中央以“百年大计”的眼光推进教育
强国建设;本着对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党中央以
“千年大计”的气魄擘画雄安新区建设,彰显了谋划长远的
高瞻远瞩;而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则书写着干在当下的行
动哲学。
“保持历史耐心”的战略考量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
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
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保持历史耐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
验表明,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前行,一条重要经
验就在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历史发展节奏的恰当把
握,就在于保持历史耐心。十四年的持久抗战,铸就不屈的
中华魂;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锻造了崭新的共和国。从建
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到高铁发展、
大飞机制造、航天科技进步,再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都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的成功实践。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国产大飞机 C919 从立项到商
业飞行,历时 16 年,先后攻克 100 多项重大技术难关,最
终一飞冲天。中国商飞总部基地高高悬挂的“长期奋斗、长
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标语,宣示的是长期主义的
工作态度,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耐心。“历史是最好的
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保持历史耐心方面,我们
党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曾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例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犯过“左”倾盲动主义、“左”
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出现“大
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这些错误产生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历史耐心无疑是重要的一条。保持历史
耐心,是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胸怀“两个大局”的深远谋划。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鲜明而显著的特征。从国内看,进入新
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