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
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党和国家正在科学
谋划和制定“十五五”规划,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
求,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
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与阶段任务
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任务,是我们做好
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从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来
看,“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五年。我国
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
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一段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十五五”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五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新发展
阶段的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可见,“十五
五”时期这五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迈向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编制“十五五”
规划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切合新时代的
特点,需立足新发展阶段。
“十五五”时期的阶段任务。“十五五”时期是“十四
五”规划的深化期,需巩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韧性提升
等既有成果,同时也需解决发展不平衡、内需不足等深层次
矛盾;是紧扣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等实
现突破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跃升期;是面对全球科技竞争
加剧、气候变化压力增大、地缘政治风险突出的复杂国际环
境的百年变局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发展主动权,使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决胜期。为
此,要准确把握这一阶段的历史方位,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
展动能,以制度型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将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全程,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共
同富裕实质性进展夯实发展根基,在复杂变局中赢得战略主
动,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
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是科学编制规
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速度的阶段性要求。经济增长速度是
五年规划的首要阶段性目标。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速,
一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通常而言,经济发展处
于工业化初期时增速较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保持中高
速。二是取决于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水平。党的二
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 2035 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
化的重要保障,只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
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
和创新活力,从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取决于国
家的长期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目前中等发达国家人均 GDP 约为 3 万美元,而 2024 年我国
人均 GDP 为 1.34 万美元。据此估算,到 2035 年前,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要在 4.5%以上才能确保实现党的二十大报
告提出的发展目标。虽然我们不盲目追求增速,但是要重视
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近两年来,我国一直将年度经济增
长率目标定在 5%左右,如果在“十五五”期间保持这一增
速,那将为 2035 年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面对
当前内需不足、消费动力偏弱与群众急难愁盼交织的现实,
我们也要将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构建内需驱动型
发展新模式。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阶段性要求。“十五五”期间,经
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引擎。
因此,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高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24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
入超过 3.6 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与 GDP 之比从 2012 年
的 1.91%提高到 2.68%,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 34 位上升到第
10 位。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已在人
工智能、5G、大飞机制造、卫星导航、载人航天、核电技术、
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已完全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十五五”期间,
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完善
“揭榜挂帅”“赛马”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