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11月1日陕西省宝鸡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5 年 11 月 1 日陕西省宝鸡市直机关事业单 位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50 题,每题 0.7 分,共 35 分) 考察二十大报告、二十届四中全会、党章、哲学等方面知识。 第二题:论述题(共 10 分) 材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要针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住 房、医疗、金融等民生领域多出台一些民心所向得政策,多做一 些惠民的实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接力奋斗中不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问题:请从以人民为中心角度出发,谈谈对“提高人民的幸 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理解,400 字以内。 “要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句话的核 心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根本目的,通过共享改革成果,让 群众在生活品质、安全保障、权益实现上有切实感受。 满足人民群众“三感”,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是改革发 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唯有如此 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巩固执政根基,让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三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彰显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观点方法, 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三感”,必须强化宗旨观念,坚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围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公共服务 等方面,加大民生投入,切实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生活成 色更足。要建立健全人民参与、人民监督、人民评价机制,把群 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标尺。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共 25 分) 材料: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 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 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陕西把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一场“硬 仗”来打,在加力破除制约发展的堵点卡点上出实招,通过破壁 垒、强链接、促融合,把产业一线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人才使 用主战场,重点围绕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用人、科技产业 对接等方面,推动一体改革走深走实,一批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马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十一所涡轮机组合发动 机研究室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航天六院同西安交通大学共建 的“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科研与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 得益于陕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一支由航天科技集 团近百名工程师与西安交大 200 余名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液 体火箭发动机“国家队”顺利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为打破科技创新“壁垒”,解决高校科研供给与市场需求脱 节,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的问题,西安交大与企 业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拆除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 “围墙”。传统“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 的校企合作逻辑被彻底颠覆:教授工作站与工程师工位比邻而居, 论文数据与产线报表实时交互,校企“串联式”研发变为“并联 式”攻关。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过程,更强调从实际的工业场景需求 出发。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陕 西建立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解题机制,部署创新港、杨凌等区 域,光子、新材料等产业创新聚集区,西北大学等 5 所高校及西 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创平台先行先试。 “我们平均每年出两个新产品,有的甚至当年立项、当年研 发、当年实现工程应用。”平高集团一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装备研 究院院长赵晓民表示,最直观的效益是研发周期大大缩短,校企联 合攻关的 6 个国内首台(套)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多 项电力行业“卡脖子”难题。 陕西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选聘“科技副 总”,高校聘任“企业导师”,与 200 余家龙头领军企业共建校企 联合平台。其目的是科研攻关,也为育人提供“肥沃的土壤”, 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最直接的反应炉。 “校企联合平台很好地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企业的产业化 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这里可以看到产品研发、设计、试验、生 产的全过程。”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小华认为,联合平 台将学生放在有“枪炮声”的地方真锻炼,也让企业实现了用人 前置。 为形成工作合力,陕西专门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专 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 和企业人才有序流动共享通道。 聚焦企业、院校人才双向流动、双向赋能,陕西按照“学校 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思路引才聚才。 “我们既是企业的人,也是高校的人。”陕西物流集团通过 “校招共用”政策引进的博士李兆进,自主研发某生产企业精益 管理体系。 人才“落编”在高校、科研在产业一线的共引共用模式下, 陕西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 300 余名,在产学研协同中实现价值倍 增。 为打好科教资源“优势牌”,把教育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力量 拧成一股绳,陕西人才政策不断升级、细化。启动“三秦英才计 划”,编制人才目录清单,为 34 条重点产业链匹配 2000 余名科 技人才。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人才重镇。以西安区域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支持中国西部科技 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规划建 设 25.77 平方公里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以 16 条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 共享人才链,持续放大“链接”效应。 农业现代化主战场,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的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 动青年成长成才与